正文 第46章 後宮隱患,蟄伏蓄惡(1 / 2)

黃皓,三國蜀漢宦官,生卒年均不可考。大約幼時入宮,侍奉太子劉禪,因善於逢迎,深得太子寵愛。蜀漢中、後期,劉備病逝,諸葛亮、董允等忠正剛直的輔臣相繼亡故,後主劉禪不能自立,蜀漢的政治每況愈下。就在這一時期,身為宦官的黃皓,從傭奴起家,逐步操攬朝政,恣意弄權,上惑庸主,下壓忠良。如果說蜀漢衰落之時,諸葛亮、薑維等人欲報知遇之恩,挽狂瀾於既倒,以獨木強撐大廈,那麼黃皓等奸黨所起的作用,便是摧根伐本、推波助瀾。十人樹木,一人拔之,蜀漢速亡,黃皓難逃其咎。

蜀漢章武三年(233年)春天,正當三國爭戰最為激烈、危急存亡的緊要關頭,先主劉備病篤。劉備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太子劉禪昏弱無能,難當大任,思前想後,實在放心不下。彌留之際,他將丞相諸葛亮召回成都,誠懇地說:“您的才能勝過魏主曹丕十倍,必能安邦定國,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如果太子可以勝任,你就輔佐他;如果他無德無能,你就廢掉他,自立為帝。”諸葛亮痛哭說:“臣必定竭盡全力,效忠盡節,以死相報!”劉備又下詔給太子,囑咐他“與丞相同心同德,要像對待慈父那樣對待丞相。”

劉禪繼位,史稱“後主”,改年號為“建興”。“建興”的寓意,是昌大蜀漢,複興漢室。這既是先主劉備的遺願,也是諸葛丞相的畢生抱負。但是,由於後主的昏庸,加上宦官黃皓玩弄權術、媚主求榮,國勢卻從此日漸衰微了。

諸葛亮不負先主重托,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盡心盡力地輔佐著幼主。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見南方局勢已定,北伐的時機即將成熟,決定統領諸軍進駐漢中。這時的後主劉禪,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昏聵庸弱。別看他德能毫無長進,卻學會了追求奢侈的生活。他經常與後宮嬪妃、宦官混在一起,對宮室、美女極為迷戀;至於軍國大事則一竅不通,不聞不問。

後方的穩固,是前線作戰的必要保障。而劉禪的所作所為,使諸葛亮不能不有所顧慮。臨行前,諸葛亮向後主上疏,勸他多關心國事,虛心聽取臣下的建議,切勿疏遠自己與忠良之士的關係。告誡他:“親近賢臣,疏遠小人,前漢因此興;親近小人,疏遠賢臣,後漢因此衰亡。先帝在世的時候,每當和臣議及此事,對桓、靈二帝的遭遇,無不痛心疾首。”這次上疏的內容,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前出師表》。其中所指的“小人”,便是後宮中服侍後主的宦官。劉備、諸葛亮生逢亂世,對漢末桓帝、靈帝時期宦官專權的慘禍,記憶猶新。二人都看出劉禪智能低下,惟恐他無法駕禦,反被奸邪小人所左右。劉備的憂慮,僅是回想以往的教訓,擔心悲劇重演;諸葛亮的叮囑,卻是對宮中的情形有所察覺,有感而發。此時以黃皓為代表的宦官,在諸葛亮的眼裏,已經成了後主身邊的隱患。為了防患於未然,行事謹慎的諸葛亮,鄭重地向劉禪推薦了郭攸之、費偉、董允等一批正直的大臣。勸告劉禪,為了漢室的複興,一定要親近他們、信任他們,宮裏的事無論大小,都要向他們谘詢,然後再付諸實施。從諸葛亮的這番苦心安排上,足以看出黃皓等佞臣對後主已經構成了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