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創業是一種人生情節(3)(1 / 2)

“被人當作騙子是有過的,因為我們剛好可能是中國最早做因特網的。1995年中國還沒有連通因特網,我們已經開始成立一家公司做了,人家覺得你在講述一個永遠不存在的東西,而且我自己學的不是計算機,我對計算機幾乎是不懂的,所以一個不懂計算機的人告訴別人有著這麼一個神秘的網絡,那簡直是我瘋了,他們也聽暈了。那時候有些人認為我是個騙子,可能騙的東西也不一樣。”

背負騙子的名聲,馬雲裝作不在乎,他認為隻要是自己堅持的事情,不管碰到什麼樣的阻礙,不管遇見什麼樣的嘲諷,都沒有關係,隻要夢還在,隻要不停歇,總有成功的一天。因此,被人罵做傻子也好,被人稱作瘋子也罷,馬雲無所謂,他堅持著,努力著。

“從第一天開始做因特網,我們被人家當做是騙子,到後來當瘋子,到今天別人把我們當狂人,我已經根本不在乎別人怎麼看我了。在這個社會中,你是不是真正在做有意義的事情,這個很重要。”走到今天,馬雲能坦然地如是說。

對於一個創業者而言,馬雲身上的這種傻氣值得我們學習與深究。傻氣,並不代表智力低下,也不代表莽撞衝動,它所包含的是一種不懼困難的精神推動力——不管麵對什麼樣的困難和阻礙,都願意相信自己會成功;它所涵蓋的是一種不怕失誤的傻瓜邏輯,善於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即使還沒看清楚方向也敢於去行動。

“剛開始做Internet,能不能成功我也沒信心。隻是,我覺得做一件事,無論失敗與成功,總要試一試,闖一闖,不行你還可以調頭,但是你如果不做,總走老路子,就永遠不可能有新的發展。”事後回憶起自己的創業之路,海博生活,馬雲的這番話,對自己的傻氣作了做好的詮釋。

誠信——融化質疑的堅冰

2萬元起家,三個人打拚,馬雲的創業規模小得可憐。

賺錢從看不見的地方開始,馬雲的商業信譽低得可憐。

但這毫不妨礙馬雲的創業熱情,他憑著三寸不爛口舌,開始營銷自己的“homepage”計劃,開始打造自己的因特網王國。但是,受中國因特網發展的局限,馬雲賣的產品竟然在國內無法瀏覽。這,成為馬雲創業路上最大的障礙。

那個時候,馬雲擁有什麼?什麼都沒有,有的隻有馬雲的人品和積攢了多年的人脈關係。

靠著誠信的口碑和為朋友兩肋插刀的義氣,馬雲吸引了大批人才加盟,為自己的海博打下了堅實的人才基礎,也正是憑借良好的信譽,馬雲最終俘獲了客戶的信任,他的生意越做越好,兩年之後,他的“中國黃頁”開創了許多個第一——中國第一筆網上成交的貿易業務、中國第一個網上體育俱樂部、中國第一個上網的電視台……

4.突破成功,不做井底之蛙

中國黃頁上線後,馬雲開辟了因特網的新世界。

覺得自己眼光或許太過狹窄,考慮到自己一點技術都不懂,馬雲決定拜訪網絡界的新興偶像,被稱為“中國信息行業的開拓者”的張樹新,從她那裏取點經。

帶著營銷總監何一兵,馬雲來到了北京。但是,非常不湊巧,張樹新非常忙,她隻給馬雲留了三十分鍾的見麵時間。

從赫赫有名的瀛海威出來後,馬雲站在還很荒蕪的中關村,回頭看了一眼豎在地上的那塊著名的牌子——“中國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沉吟片刻,馬雲轉身對何一兵說道:“如果因特網有人死的話,張樹新一定比我死得更早。第一、她的觀念我聽不懂;第二、我做的是企業上網,她做的是老百姓上網。”

從張樹新身上,馬雲並沒有發現自己想要的東西。他決定用自己的勇氣和眼光,開拓新的市場。於是,他開始了大規模的營銷“因特網”的活動,開始在全國27個城市實施“空中轟炸”。他就像個瘋子一樣,逢人就講因特網,看見客戶就聊,看見記者就侃,他隻有一個目標:凡是知道因特網的人,就必須知道馬雲的因特網公司。

1995年7月,中國黃頁接了一個政府項目——為浙江省外宣辦做一個網站,在網上宣傳浙江的經濟和文化,並為這個項目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金鴿工程”。非常有戰略眼光的馬雲意識到了這個項目的廣告性,他邀請了《錢江晚報》的記者文敏、周丹,向他們詳細介紹了這個項目的重大意義。經馬雲和兩位記者的精心策劃,最終決定以“中國最早的政府上網工程”為亮點進行大篇幅的報導,並免費為馬雲打廣告:“為金鴿工程下一步的技術問題,總經理馬雲已飛赴美國……”就這樣,在國人都還不知道因特網為何物的時候,馬雲已經成為因特網的開路先鋒,大刀闊斧地一路前行……

在杭州城一夜成名後,馬雲給自己定下了一個更加宏大的目標——將“馬雲”和馬雲的公司領入全國人民的視線中。

1995年12月,馬雲再次來到北京,經多方引薦,認識了一個看似無足輕重的人物——《北京青年報》的一名司機。馬雲很有眼光,看準了司機的能量,他將自己帶來的稿件和500元錢同時遞給司機,說道:“不管什麼媒體,發了就算你的。”司機還真是沒有辜負馬雲的重望,竟然將這份稿件發在了5個媒體上,其中還有一篇發在了《中國貿易報》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