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一旦得誌,便勾結宦官,拉攏親信,伐除異黨,集各種權力於一身,以鞏固自己的地位。
他按照王安石變法時條例司的舊規,在尚書省設置講議司,自任提舉,親自主持事務。他的一大幫黨羽如吳居厚、王漢之等也加入其中,分別掌管宗室、詮選、財政開支、商業、鹽鐵、賦稅、地方官吏等重大政務。盡管政務大權已經在握,蔡京仍覺得有不妥之處,又開始思量如何執掌軍權。他選擇了曾助他一臂之力的童貫,委任他為節度使。之後,楊戩、藍從熙等一些宦官也得到提拔、相繼掌了軍權。蔡京還將澶州、鄭州、曹州、拱州作為四輔,各屯兵兩萬,由自己的親家心腹宋喬年、胡師文擔任知州。當時禁軍衛兵每月的俸錢僅五百文,許多人要養家糊口,度日艱難,難免會有抱怨。蔡京獲悉,靈機一動,利用職權將衛兵們的俸錢一下長了10倍。此舉使得他在禁衛軍中贏得了極好的口碑,威信大增,軍心歸之。朝中眾官見此情景憤慨不已,但終因畏懼蔡京的威福,隻能是敢怒卻不敢言。
到蔡京掌權時,那些曾在元佑年間得勢的大臣們大都被貶官、流放或者死亡,餘力甚微。然而蔡京仍覺得不解心頭之恨,上任僅兩個月,就奏請將他曾投靠過的司馬光、文彥博、蘇軾、秦觀,張士良等共309人按各自罪行劃分等級,全部列為“奸黨”,好讓天下人引以為戒。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由徽宗手書碑文的“黨人碑”被立於文德殿門前,以上309人的姓名全都被刻於其上。此後,又由蔡京手書大碑,頒行於全國各州縣。
不僅隻有反對變法的舊黨官員會遭此厄運,凡不服從蔡京意旨者都有“奸黨”之嫌。元符三年(公元1020年)四月,出現了一次日食。古人認為天出異象,乃是不祥之兆。一時間,天下議論紛紛揚揚。徽宗對此也大惑不解,登基後就讓諸大臣上書討論這到底緣於何故。許多大臣在奏折中提及這或許與熙寧、紹聖年間的政事有關。而蔡京正是因為合徽宗變法之意才得以入相,擁有今日之顯貴,豈肯容得他人發這種議論!於是,他心中大惱,忙進言道:“陛下千萬不可聽信小人之言。他們實則是想阻止陛下繼承父兄之誌。”此話的威力大矣,那些可憐的大臣們相繼被施以重罰,子孫也跟著遭殃,世代不得在京畿為官。剩下的官員都被蔡京此番大動幹戈嚇住了,言行皆異常小心謹慎,誰都擔心“奸黨”的罪名會無端地降到自己頭上,更談不上與他相對抗了。
踢開一些絆腳石後,蔡京的行為變本加厲,肆無忌憚了。他變著花樣搜刮民財,弄得民怨沸騰,生靈塗炭,時常有人揭竿而起,北宋政權搖搖欲墜。
崇寧二年,他下令在全國更改鹽鈔法,置買鈔所於榷貨務,讓商人先輸錢於榷貨務,以換得新鈔。許多商人大賈們聞知叫苦不迭,有人手中持著幾十萬舊鈔,在短短期限內拿不出那麼多錢將舊鈔兌換成新幣,於是所有的家財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自己竟淪落為乞丐。很多人因此發瘋,投水、上吊,蔡京卻不為所動。當時有一名叫章締的官員因同情鹽商們的遭遇而對此頗有微詞,蔡京得知,馬上將其革職。
同時,他還在茶葉上大做文章。茶葉在嘉朝可以自由買賣,至熙寧朝,李稷逐漸恢複官府專賣的榷茶法。蔡京此時提出在荊湖、江、淮、兩浙、福建等七路,仍實行禁榷。規定“產茶州隨所置場”,禁止商人和茶園戶私下買賣。商人買茶後,由官府抽樣、盤點、定級,“批引販賣”。如此一來,政府的收入每年增加了百萬緡,隻是“自此盜販公行,民滋病矣”。見《續資治通鑒》卷88.
蔡京盤剝人民,還往往堂而皇之地打著“紹述舊法”的旗號。紹即繼承,述即遵循,所謂紹述就是繼承神宗意誌,遵循熙豐新法。崇寧元年,恢複雇役法時,僅鞏州(今甘肅隴西)一州人民所交役錢就近3萬貫,而在元豐年間當地人民隻需交400貫,兩者相比增加了75倍之多。崇寧三年恢複方田均稅法,所謂方田均稅法已變成方田增稅法,“官吏非特妄增田稅,又兼不食之山方之,俾出芻草之直,民戶因時廢業失所”。見《宋史》卷174,《食貨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