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
馬士英,號瑤草:
家藏瑤,腹藏草
草貫士英皮,
遂作犬羊之鞠。
這首民謠諷刺的正是明末禍國殃民的權奸馬士英。
馬士英,貴州貴陽人,出生於明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據說,他原本姓馬,家居廣西騰縣,和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是同鄉。5歲那年,他被一個姓馬的檳榔販子收為養子,從此就改為馬姓了。
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28歲的馬士英中進士被授南京戶部主事,其後他一直官運亨通,升遷到了右僉都禦史要職。馬士英自幼家境貧寒,備受富家子弟歧視淩辱。因此,年輕時他發奮讀書,立誓要當大官,掙大錢,改變自己的窮酸地位。現在雖然達到了目的,但馬士英仍嫌官小權輕,在上任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便多次挪用府庫公款賄賂朝貴。結果被鎮守太監王坤告發。馬士英雞飛蛋打,不但未見升遷,反而丟官削職,隻好狼狽地逃回南京。在南京,他結識了一個人,這個人後來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這個人就是阮大铖。阮大铖(約公元1587—1646年),字集之,號圓海,又號石巢,百子山樵,明末懷寧(今屬安徽)人,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中會試,天啟初年(公元1621年)任給事中職。他在當時是一個頗有名氣的才子。他寫的劇本《燕子箋》、《春燈謎》在當時盛為流行,深受時人賞識。隻可惜他心術不正,整日碌碌忙於拍馬溜須、投機鑽營。他先是倚重同鄉、時為禦史的左光鬥,後來黨附大宦官魏忠賢。
但阮大铖名掛逆案,難脫幹係,終被削去了官職,詔令“終身不得錄用”。他流離到南京後,恰遇官場失意的馬士英。兩人臭味相投,一拍即合。於是整日推杯把盞,互訴苦衷,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阮大铖阿附閹黨,臭名昭著,在南京幾乎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白天,南京街頭巷尾到處張貼著聲討阮大铖的布告,晚上,則時不時有恐嚇他的紙團飛進屋子,嚇得阮大铖閉門謝客,不敢輕易拋頭露麵。隻有馬士英整日陪伴他打發寂寞無聊的時光。隨著時間的流逝,馬士英的命運卻很快發生了轉機。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因逆案被削職的權奸周延儒突然莫名其妙地被內召為內閣首輔。這在朝廷內外引起很大震動。阮大铖聞訊後欣喜若狂,趕忙攜帶巨款,前往拜訪,滿心希望撈得一官半職。他在周延儒麵前大罵東林黨如何卑劣,訴說欽定逆案不公平。可是阮大铖拍馬屁偏偏拍到了馬腿上。周延儒隻好以實情相告:“我這次升遷,全仗著東林黨人出力,可是你的名字還掛在皇帝定下的逆案裏,不好辦哪!”阮大铖一聽,心裏涼了半截。虧得他在官場裏混了多年,馬上將話鋒一轉:“其實我個人得失進退是次要的,但有一個人卻不可埋沒。”阮大铖頓了頓,一字一句地說:“瑤草(馬士英的字)怎麼樣?”周延儒貪圖阮大铖那一大堆白花花的銀兩,不好推辭,便答應有機會就給馬士英封官。說來也湊巧,第二年鳳陽總督高鬥光在與張獻忠農民軍決戰過程中,連失五城,被逮捕治罪。周延儒乘機替馬士英說情,讓他當上了兵部左侍郎兼右僉都禦史,總督廬州、鳳陽等處軍務。馬士英對阮大铖可謂感激涕零,發誓日後握有大權時一定要提拔他。
馬士英官場上再度得勢,而明朝的統治卻無可挽救地在迅速崩潰。崇禎十七年四月,李白成率農民軍攻克北京,明思宗朱由檢在煤山上吊身亡,長達270多年的明朝統治覆亡了。馬士英感覺到自己剛剛擁有的一切很快又要離他而去了,終日恐慌不安,如坐針氈。他天天派人四處打探消息,揣度著時局的走向。
明朝覆亡的消息傳到南京,據守陪都的六部官員一片恐慌。為繼承明統,他們決定擁立新君,重建中央政權。但在君王擇立問題上,南京各派官員卻展開了激烈的爭鬥。有人主張擁立福王朱由崧,有人主張擁立潞王朱常芳,吵得不可開交。這種混亂局麵對於馬士英來說猶如一針強心劑,他預感到自己撈到了一根救命稻草。馬士英毫不猶豫地卷入這場政治爭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