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浩浩文苑淘盡黃沙始見金(1)(1 / 2)

由魏、晉到齊、梁,是中國文學史上各種文學形式自由發展並趨於成熟定型的時期,作家和作品數量之多也遠遠超過了前代。由於文學作品數量眾多,因而對它們進行品鑒別裁、芟繁剪蕪就成為廣大閱讀者的需要,於是選錄優秀作品的文學總集便應運而生。據《隋書·經籍誌》記載,自晉代迄陳、隋,總集共有二百四十九部,五千二百二十四卷,其中著名的有晉代摯虞的《文章流別集》、李充的《翰林論》、宋代劉義慶的《集林》,但都已亡佚。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也是影響最大的總集,就是《文選》。

(一)文選概述

《文選》又稱《昭明文選》,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文學作品選集,選編了從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種文體代表作品,對後世有較大影響。之所以被稱為《昭明文選》,是因為該文選是昭明太子蕭統召集文人選編的。蕭統為南朝梁代文學家,字德施,小字維摩,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五代南朝梁武帝蕭衍長子。他對文學頗有研究,遂招集天下有名的文人學士,廣集古今書籍三萬卷,編集成《文選》三十卷。舊時讀書人有“《文選》爛,秀才半”的說法。《文選》“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的選文準則,為後世所推崇。

《文選》三十卷三十八類,共有七百餘篇詩文作品,其所選作品按賦、詩、騷、七、詔、冊、令、教等分類編排,凡三十八類,為今所見我國輯錄最早、規模最大的一部詩文總集,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對後世文學發展影響深遠。

《文選》究竟選些什麼?蕭統是動了一番腦筋的。這時的蕭統已經初步注意到文學作品與其他類型著作的區別,因而也可以說,《文選》是現存最早的詩文選集。

首先,宣傳道德的聖賢經書不選;以思辨為核心的諸子哲學著作不選;對於以紀事為主的史書,則隻略選其中頗有文學辭藻和風采的論讚部分,其餘有關史事因果的描述,概不選入。

蕭統認為文章應該“麗而不浮,典而不野”。其所選的作品都應是“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也就是經過作者的深思熟慮而又文辭華美的作品,才能夠被輯入《文選》。可見蕭統在文學上既注重內容,又要求形式,是文質並重的。

由於《文選》在選編時注重文采,因此,不少優秀詩文都因《文選》持久的生命力而得以流傳、保存到了今天,所以說,《文選》是研究梁以前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較有見地的是,對於當時盛行的內容空虛的華文豔詩,《文選》一概不選。當然,有些好的詩文,由於缺乏《文選》所強調的“駢倔、華藻”也未能被收進《文選》,這是由當時文壇的風氣乃至《文選》風格所決定的,使不少後來的學人感到些許遺憾。

《文選》一問世,便受到普遍的歡迎。隋唐以後,文人往往將《文選》視為學習詩賦的教科書,甚至將它與經傳並列。隨著人們閱讀《文選》的需求,後來有不少學者為它作注。曆代注解研習《文選》的學者、著作層出不窮,據不完全統計,今天尚能見到的專著就有九十多種,其他散見的考據、訓詁、評論更是難以計數,研治《文選》遂成為一種專門學問——“文選學”。

(二)《文選》成書的文化背景

由魏﹑晉到齊﹑梁,是中國文學史上各種文學形式自由發展並趨於成熟定型的時期,作家和作品數量之多也遠遠超過了前代。與之相適應的是,文藝理論中對文學概念的探討和文學體製的辨析也日益精密。宋文帝劉義隆立儒、玄、文、史四館,宋明帝劉彧分儒、道、文、史、陰陽五科,都標誌著文學已取得了正式的獨立地位。這一時期也被稱為文學自覺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