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蕭氏文學集團與宮體文學(1 / 3)

(一)齊梁文壇的核心力量

蕭氏是南朝齊、梁兩代的皇族世家,也是統領齊梁文壇的核心力量。尤其是在梁代,這一文學家族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南史·文學傳序》中記載:“蓋時主儒雅,篤好文章,故才秀之士,煥乎俱集。”蕭衍、蕭統、蕭綱、蕭繹等人,以其帝王或太子的貴族身份雅好文學,因此天下文士集於其側,於是以這幾位蕭氏家族成員為核心,形成龐大的文學集團,這對文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蕭衍(464—549年),字叔達,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與齊皇室同宗、乘齊內亂,起兵奪取帝位,即梁武帝。蕭統(501—531)字德施,梁武帝長子,立為太子而早卒,諡“昭明”,後人稱為昭明太子。蕭綱(503—551年)字世纘,梁武帝第三子,蕭統卒,被立為太子。及景侯叛亂,武帝去世,他繼承皇位,即簡文帝。蕭繹(508—554年),字世誠,武帝第七子,後繼帝位,即梁元帝。

梁武帝蕭衍的詩賦文才,有許多過人之處。永明年間,詩壇創作風氣大盛,很多文人學士都聚集在竟陵王蕭子良的周圍,各逞其能,施展他們的詩歌創作才華。在這些文人學士中,比較著名的有八位,如謝朓、沈約、任眆、範雲等人,時人稱之為“竟陵八友”。蕭衍也是“竟陵八友”中的一位,他的很多詩歌都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建梁稱帝後,仍素誌不減,經常招聚文人學士以賦詩為樂。蕭衍還作了許多樂府擬作,主要以女性為詠唱對象,多數詩作都是描摹女子對愛情的期盼及為離別相思所苦的情態,感情纏綿、風格綺麗、語言平易,具有濃鬱的江南民歌風味。如“一年漏將盡,萬裏人未歸。君誌固有在,妾驅乃無依。”(《子夜四時歌·冬歌》);“草樹非一香,花葉百種色。寄語故情人,知我心相憶。”(《襄陽蹋銅蹄歌》)等。鄭振鐸先生認為,“蕭衍新樂府辭最為嬌豔可愛”,此話確有一定的道理。他的文學創作,的確推動了梁代文學風氣的興盛。

簡文帝蕭綱聰明博學,詩才在家族中當推第一,然其詩則過於輕靡。蕭綱現存賦二十篇,詩二百六十二首,內容多反映宮廷生活,以描寫女性聲容情態的《詠內人晝眠》《詠舞》《美人晨妝》《孌童》等為代表。但也有少數以邊塞為主題的樂府詩,如《從軍行》《隴西行》《雁門太守行》《度關山》等,在某些寫作技巧上,開了唐人邊塞詩之先河。其寫景詠物之作,亦清靈雋秀,時見巧思,對後世有一定影響。清沈德潛讚其《折楊柳》詩“風輕花落遲”句為“雋絕”,王夫之稱其《春日》詩“落花隨燕入”句為“得之空靈,出之自然”。蕭綱還作有古題樂府八十七首,其《烏夜啼》《烏棲曲》與《東西伯勞歌》二首,俱有助於七言體的開拓;《和蕭侍中子顯春別詩四首》《夜望單飛燕詩》,可視為唐人七絕先驅。此外,他的學術著作也頗為繁富,有《昭明太子傳》五卷、《諸王傳》三十卷、《禮大義》二十卷、《老子義》二十卷、《莊子義》二十卷、《長春義記》一百卷、《法寶聯璧》三百卷等。《南史·梁簡文帝紀》載有其文集一百卷,其他著作六百餘卷,但都已散佚,明張溥輯其存世作品為《梁簡文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梁元帝蕭繹好文學,博覽群書,又通佛典,致力於編纂和著述。著述中最重要的是《金樓子》,全書十五篇,《隋書·經籍誌》著錄為十卷,至明代逐漸散佚。清代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得六卷,後來為鮑氏收入《知不足齋叢書》中。《金樓子·立言篇》在文學理論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文中提出了文的標準應該是“惟須綺縠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蕩”,即文學作品需要具備文采、音律、感情這些因素,突破了過去僅僅拘於有韻無韻的局限。其他如《聚書篇》《著書篇》中記載書籍源流、自述於著書的辛勤,從中都可以見出作者對文學和典籍的愛好。蕭繹著有文集五十二卷、《漢書》注釋、《周易》講疏、《老子》講疏等共三百六十餘卷。這些著述有不少出自門下文人之手,但也表明他對文學和學術的重視。文集久佚,今有明人張溥的輯本《梁元帝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其作品屬於典型的齊梁綺麗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