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忠誠謙和 雄才大略 房玄齡(1)(1 / 3)

在中國封建社會,整個國家的命運是掌握在皇帝的手中的,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皇帝並不是完美的人,甚至還有一些是昏庸愚昧的國君。所以就必須有一些人要承擔“佐君主、成大業”的重任。這個人主要是幫助國君治理國家,這就要求他不僅要有高深的學識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而且要有高尚的人格,忠於自己的國君,盡心盡力為國家和人民謀求發展。在我國曆史上就曾經湧現出過許多優秀的“名臣”,與杜如晦並稱為“房謀杜斷”的名相房玄齡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唐太宗的得力助手,不僅出謀劃策幫助唐太宗打下了江山,而且為“貞觀之治”盛事的出現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在人格上更是一個傑出的榜樣,無論是對君主的忠誠——盡心竭力,還是對父母的孝順——誠心之至,都為後人做出了一個表率。在這裏就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房玄齡的一生。

少年有為帝師之才

房玄齡(579年一648年),字喬,生於北周宣帝大成元八年(579年),原為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人。房玄齡出生在書香門第,曾祖和祖父都分別為北魏、北齊的朝廷獻過力。而其父房彥謙則是魏、齊間山東著名學者,房玄齡的父親在學術上有自己的一套見解,而且經常與當時有名的學者進行交流,所結交的朋友也都是“一時知名雅澹之士”如當時的著名學者王邵、李綱、柳或等。其中隋代著名文學家薛道衡,也是其父的一位至交。薛道衡因敬重房彥謙的為人和做學問的精神,經常和他一起討論問題,兩人結下了深刻的友誼。每次薛道衡出差經過房彥謙的住處,都會留住數日,與之一起探討問題、談詩作辭,總是十分愉快,臨走時依依惜別,甚至兩人都會涕淚相送,相約下次再見。房玄齡的父親不僅在學術上成就豐厚,而且在政治上也有自己獨到的想法,他曾連任北齊和隋朝的中級地方官吏,盡管對官場的鬥爭厭倦,但迫於隋王朝的壓力不得不接受任命,雖然做官非他的本意,但他依然有自己的原則,為官期間一直善待百姓,實行善政,希望可以造福百姓,為百姓多謀求利益,以致被當地人民“號為慈父”;其父剛正不阿,決不奉承權貴,對那些對國家人民不利的事情直言不諱。曾經尖銳地向當時權重一時的宰相高熲和負責宮廷建築的張衡提出:對吏治要嚴於管理;對“窮極侈麗”的建築,要立刻停止。房彥謙對政治有很強的敏感,很早就預感到了隋朝的覆滅。他曾經對朋友說:隋煬帝生性多忌刻,不願聽取別人的意見,而且施行的是苛刻殘酷的政策。不要看現在天下平靜安寧,日後必會出現亡國的危機。

這就是房玄齡成長的環境,在這樣儒雅的環境裏,房玄齡從小就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繼承了其父的許多優良作風,而且自幼其父就對其進行嚴格的教育。年紀輕輕的他就已經寫得一手好字。不僅字寫得好,而且房玄齡還廣泛的閱讀書籍,精通儒家經書,並且寫得一手好文章。寫文章一向都是信手拈來,洋洋灑灑幾萬字,在當時被人們譽為少年全才。而且少年的房玄齡就已顯露出了他強烈的政治敏感。房玄齡少年時隋朝還處在安康的局麵裏,國家還很興旺。從表麵上看天下安康,百姓安居樂業,並沒有危及國家的安全,大家都認為國家可以將這種安康的局麵持續下去做到“國祚方永”。但青年的房玄齡卻早就意識到了統治者的昏庸無能,並預言了隋朝的覆滅。在房玄齡青年時也就是在隋朝末年,房玄齡和父親來到了當時的京城,當時的京城四處一派繁華昌盛的景象,百姓們也都認為國家很強大、昌盛,生活很安詳平和。然而年紀尚輕的房玄齡卻對其父說:

“現在的隋朝本來就沒有作出公德來,隻不過欺騙百姓,現在又在皇位方麵互相傾奪(指隋煬帝與其兄楊勇、弟楊諒之間爭奪皇位),貴族們隻注重在生活奢侈上攀比。這樣的王朝終歸要矛盾百出,內部爭權奪利,最終會走向滅亡之路。而且這種局麵馬上就會來到了。”從言語中我們就能看出,房玄齡透過了當時的太平盛世看到了統治者的昏庸,看到了國家潛藏的危機。但其父聽到房玄齡的話還是十分吃驚,一來害怕不諳世事的兒子口出狂言,惹禍上身。二來是不曾想房玄齡小小年紀竟然能有如此眼界,不禁在心中暗暗為房玄齡觀察時事之精微而感到驚喜。年少的房玄齡不僅表現出了驚人的才華,而且為人的品格也已經很優秀了,從對其父的孝順上就可見一斑。房玄齡和其父從京城回來不久,其父就患了重病。在其父患病的十餘月,房玄齡寸步不離地守在父親床邊,將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照顧父親的飲食起居和用藥上,甚至在這期間房玄齡都未曾脫過衣服,但卻從未聽他說過一聲累或抱怨過任何一句話。但孝不敵病,其父的病情還是一日一日地加深,沒有絲毫減輕的征兆,最後其父終因不治,撒手而去。房玄齡極度傷心,幾天幾夜不食不眠。從中可以看到他的孝心。他不僅對自己的親生父母行孝道,而且他對繼母也是如此,史稱對繼母“恭謹過人”,繼母病了,請醫生過來為其診治,每次迎接大夫房玄齡都垂淚哭泣,到後來繼母病死,房玄齡更是傷心不已,到了不思飲食、骨瘦如柴的程度。房玄齡這樣的人品和學識在當時就為人們所賞識和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