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法藏——華嚴宗的創始人(2)(1 / 3)

佛教的出家受戒,有一套嚴格的製度規定,僧尼必須共同遵守。佛教信徒為求得解脫而出家修行,先要剃發淨須,還要受持十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克服困鬘、不視聽歌舞、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不蓄金銀財寶等,以後正式受戒時還須受具足大戒。法藏從十六七歲離家求師,以身許佛,上述戒律,他是可以做到的,否則,他小時的誌氣,二十六歲時請求受戒的舉動,就不可思議,不可理解了。

除非他別有用心,而以後的事例證明,他的心思都是用在弘揚佛法上麵,心內“本來無一物”,又焉能染塵埃。

但是,世事推移,萬物變動,都有其存在的前提和條件,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須臾不可分離。就假設法藏自身已具備了出家受戒的因素,可是,什麼時候,什麼人,什麼形勢下,對他受戒,那作用和影響就大不一樣了。依此看來,某些事情不可強求,強求的事情不但意義不大,有時還會有害。

法藏的成長,基本上是和唐高宗、武則天的統治時期連係在一起的。他二十五六歲前後,正值武則天實際統治地位逐步確立、宗教活動盛行之際,當時,僧尼的社會地位較高,有些高級僧人可以出入於宮廷,備受人們的禮遇和尊敬。一些誠心誠意的佛僧,認真研究佛教經典,闡揚佛法。形勢似乎對法藏的出家受戒很有利,但是從總的局勢看,近兩三年內,武則天的政策重點還是放在穩固政權方麵。如,乾封元年(666)至三年(668),高宗與武則天登泰山封禪,又趁高句麗內亂,舉兵討伐,成功後設安東都護府。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法藏二十六歲。這時,他已能背誦多部經典,隻是還未出家,心中總覺不快,於是就前往釋迦彌多羅尊者住的地方,請求接受菩薩戒。

菩薩戒是在比丘戒、比丘尼戒之外的另一種戒律,據說還有燒身供養以示願行堅固的習俗。由此可見法藏出家修行的內在要求和心情,當某僧人將他引見給尊者時,尊者詳細詢問並聽取了他擇師學法的經過。尊者對法藏能背誦《華嚴經》,兼講《梵綱經》,非常驚奇,他讚歎地說:“隻要掌握了淨行一品,就可以得到菩薩大戒,何況還能義解發揮!”

同年,智儼夢中顯示般若台傾倒,預感自己今生因緣將盡,便當即召來門人弟子,告訴他們說:“我將要去淨土極樂處,遊覽蓮花藏世界。”他看了看法藏,眼光落在法藏的俗家服裝上,意猶放心不下,特此將道成、薄塵叫到床前,再三囑托他們照顧好法藏,還說法藏(他稱其為賢者)“隨心留意於《華嚴經》,能無師自悟自通,將來定能弘揚我門遺法。”這樣,智儼在彌留之際,就把衣缽指定給法藏這位俗家弟子,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和準確的預見啊。十月二十九日夜,據說夜空之中,徐徐有音樂聲從西方飄來,隨後又自東向西而去,智儼就在這音樂聲中圓寂歸天。

逝者逝矣,但逝者的精神永存。智儼的弟子中,道成、薄塵年齡已大,他們在當時被稱為大德,法藏與義湘年紀相當,幾乎是同時進入師門,二人是真真正正的同學。

而義湘又屬於朝鮮新羅人,回國後被該國推為華嚴宗初祖,後來與法藏不斷有書信來往,這是後話。赫赫有名的一代宗師去世,而他指名的衣缽傳人竟是一名俗家弟子,這對華嚴宗來講,顯然有不利的因素。因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當然,這是依當時的大環境而言的,一個沒有出家受戒、又沒有什麼影響的人,在遊講參學過程中,難免被人小視和瞧不起。所幸小環境還不錯,道成、薄塵在師父去世之後,自動承擔起責任,他們沒有為自己的得失而耿耿於懷,始終牢記師訓,隨時留心法藏的出家事宜。

唐高宗鹹亨元年(670),榮國夫人楊氏去世,武則天借此機會,在佛門度僧,並特將住宅辟出施舍,改成“太原寺”。依當時的慣例,大凡皇室宗親上歸冥路,都要興建寺院,以表達生者對死者的慈愛、留戀和祝福。

如貞觀二十二年(648)十二月二十四日建成的大慈恩寺,就是太子李治為報答其母長孫皇後之愛而興建的。寺成後,聘請玄奘為大慈恩寺的住持,該寺也就成為玄奘的譯經場所。不過,那時的佛教多限於知識階層,貴族文化的氣息很濃,特別是玄奘師徒所弘揚的唯識學派,一般民眾對其難免有敬而遠之之感。但是,這時的佛教正在深入於普通群眾之中,為了用佛教籠絡民心,武則天以自己的化妝費為支柱,令人在龍門石窟奉先寺鑄成大佛像。這次,她又以太原寺為契機,廣為推行佛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