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鑒真——六次東渡創立律宗的盲人高僧(7)(1 / 2)

鑒真看不見他們的模樣,隻好等著對方開口。

“弟子等人來自日本國……”

“什麼?你們是日本僧人?”鑒真一聽他們來自日本,便急不可待地打斷了他們的話。

“我們不是僧人,不過都是佛家弟子。”

“那你們是……”鑒真更著急了。

“我們是日本國第十次遣唐使的成員。我是大使藤原清河,他們分別是副使大伴胡麻呂、吉備真備和衛尉卿朝衡。”

“普照呢?你們知道普照嗎?”鑒真突然問起了普照。

“我們今天來您這裏,就是從普照那裏聽說的。不過普照現不在揚州。過一段時間他就會來的。”日本大使回答說。

“那麼,你們來這裏是……”鑒真顯得十分激動,十分急切。

“現在,我們正準備返回日本。一行共有四艘輪船,行。裝具足,不日將在黃泗浦(今江蘇常熟境內)會合啟航。聽說大師過去曾五次東渡日本,可惜均遭挫折,我們十分敬佩大師的學識與毅力,今日特來拜謁,不勝榮幸。”接著,日本使節又將他們訪華及欲邀鑒真東渡的前前後後詳紐向鑒真訴說了一遍。

原來,這次遣唐使自750年九月組成,752年閏三月分乘四船正式出發,不久到達浙江明州。這時,正在明州阿育王寺等待便船的普照聞訊前來拜見藤原清河大使,向他稟告了這幾年的艱苦經曆,並約好遣唐使回國時一同東渡。當年年底,遣唐使到達長安。次年大年初一,受到唐玄宗的接見。當時在唐朝任秘書監兼衛尉卿的日本人朝衡(阿倍仲麻呂),是717年來唐的留學生,在太學結業後,一直留唐任職,至今已有三十六年。這次遣唐使的副使吉備真備就是與他同年留學中國的好友。

兩人分別十八年後在異國重逢,又勾起了朝衡回國的念頭。

在長安等地巡禮、學習一年之後,第十次遣唐使準備回國。臨行前,藤原清河等人通過外交途徑正式提出讓朝衡歸國及邀鑒真東渡弘法的請求。唐玄宗準許朝衡歸國,並任命他為代表唐朝回訪日本的使臣。對鑒真東渡之事,唐玄宗雖不表示反對,但卻提出了一個附加條件,即要日本在邀請鑒真的同時,也邀請道士同行,可當時日本朝野上下盛行佛法,無人崇信道教,因此邀請道士東渡是難以接受的。為了不使問題複雜化,藤原清河就收回了聘請鑒真等人的請求,同時為了不讓玄宗掃興,他們還從遣唐使中留下四名學員,留在中國學習道士之法。他們認為,回國反正要路過揚州人海,不如到時私下和鑒真商議,隻要願意前往,總是好辦一的。

鑒真聽了他們的敘說,當即表示:“我當年已發下誓願要去日本弘法,沒想到五次東渡均遭失敗,路上又死了榮睿和祥彥,我怎麼能忘記自己發下的誓願呢?如今你們有船回國,這正是了此心願的絕好機會,我要謝謝你們才是啊!”

藤原清河等人一聽,十分激動,連忙俯身再拜。

日本國使者的參拜和鑒真打算再次東渡的消息,在揚州很快傳開了。許多人感到十分意外,他們認為,年高六十六歲且雙目失明的鑒真再也不會東渡了。他們不理解鑒真東渡的意義,所以,消息傳開後,當地官廳對鑒真居住的龍興寺嚴加戒備,使鑒真東渡的準備工作很難進行。

恰在這時,鑒真的弟子仁幹禪師從婺州(今浙江金華縣)來到揚州。得知大和尚要東渡日本,仁幹非常支持。

他立即和一些支持鑒真的人商定,由他負責撐船,夜裏在江邊等待,接大師上船,然後送往日船會合地黃泗浦。

鑒真對此表示同意。

十月十九日晚,鑒真在弟子法進、思托的攙扶下,與一起東渡的曇靜、義靜、法載、法成以及智首等三位尼師等十七人和揚州的居士潘仙童、胡國人安如寶、昆侖國人軍法力、瞻波國人善聽等共二十四人,悄悄地離開寺院,來到江邊,登上了仁幹等待著的船隻。大家剛一坐穩,仁幹便用力撐船。船一動,鑒真懸著的心一下子穩當了許多。可誰知岸上忽然來了一大群人,夜色朦朧中,也看不清楚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