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二野5兵團在安徽安慶以西望江段渡江,特縱炮兵以密集火力壓製長江南岸的國民黨守軍,掩護十幾個團順利地渡過了長江天塹。
部隊進占南京後,譚善和兼任長江渡口浦口鎮的軍管分會主任、區委書記、渡江指揮部司令員、支援解放上海運輸部隊副司令員。浦口鎮是津浦鐵路(今京滬鐵路)大動脈和長江航運線的咽喉,國民黨軍隊撤離時布放了大批地雷、水雷,使津浦鐵路和長江航道都無法運行。譚善和率特縱工兵使用各種簡陋的裝備迅速排除了地雷和水雷,修複了車站、碼頭,很快使津浦鐵路、長江輪渡及長江航運線恢複了正常運行。根據鄧小平路過浦口時的指示,譚善和還幫助設在浦口的鐵路機車車輛廠和侯德榜創辦的永利铔化學廠,在短時間裏恢複了生產。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但國民黨殘餘的近百萬軍隊卻仍麇集西南一隅,繼續頑抗,第二野戰軍各部隊開始了解放大西南之戰。
譚善和與孔從洲同率特種兵縱隊進軍西南,這時特縱已發展到6個團,包括工兵團兩個,榴炮團、高炮團、反坦克炮團、坦克團各一個。特種兵縱隊奉命分別配屬第3、4、5兵團作戰,在解放貴州、四川的戰鬥中發揮了作用。
1950年2月,特種兵縱隊改編為西南軍區炮兵縱隊和工兵縱隊。譚善和任工兵縱隊司令員兼政委,下轄第2、7、8、10、11、12共六個工兵團和一所工兵學校,譚善和並兼任工兵學校的校長、政委。
這時四川、貴州、雲南、西康已基本解放,中共中央決定以西南軍區18軍為主進軍西藏。西南軍區決定,為支援18軍進藏,成立支援司令部,統一指揮工兵部隊、步兵築路部隊、輜重部隊、汽車部隊、空軍空運部隊,及醫院、兵站等保障部隊。由18軍軍長張國華兼任支援司令部司令員,譚善和兼任第一副司令員;以工兵縱隊所屬的六個工兵團為骨幹力量,另以三個步兵團、18軍工兵營、西南公路局職工和民工相配合,盡快修築康藏公路。
在世界屋脊上修築長距離公路,在中國還是亙古未有之事。黨中央十分關注,毛澤東、朱德都題了詞。毛澤東的題詞是:“為了幫助兄弟民族,不怕困難,努力築路!”朱德的題詞是:“軍民一致戰勝天險,克服困難打通康藏公路,為完成鞏固國防繁榮經濟的光榮任務而奮鬥!”
鑒於西南地區尚有許多土匪和國民黨殘兵在猖獗地作惡,工兵縱隊受領築路任務後,邊籌備築路的物資器材,邊出動部隊協同步兵剿匪。在40天時間裏,工兵部隊作戰22次,擊斃、俘虜土匪2000餘名,繳槍1200多支,基本上肅清了新津、邛崍、大邑、崇慶、雅安、天全一帶的匪患。
剿匪剛一結束,譚善和即帶領幾位工兵團長和工程技術人員勘察路址。他們一行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勘定了康藏公路雅安至甘孜段的路線。1950年4月,西南軍區工兵縱隊改稱工兵司令部,譚善和仍任司令員兼政委,他率6個工兵團萬餘人開赴西康(今屬四川)雅安,於4月中旬開始了艱苦的施工。
康藏公路沿線的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地質、地形條件複雜,山巒陡峭,河流湍急,還橫亙著雪山、冰川、流沙、沼澤地。加之氣候惡劣,風雪晴雨變化無常,空氣稀薄,使人徒手行走都感呼吸困難,況且沒有高壓鍋,往往三四個小時燒不開水、做不熟飯。這些,都給築路帶來了重重困難。
工兵司令部提出了“18軍開到哪裏,我們就把公路修到哪裏”的戰鬥口號。工兵部隊指戰員發揚了叫高山低頭、河水讓路的英雄氣概,采取“分段搶修、交互推進”的施工方法,經過艱苦奮戰,使用簡陋的器材征服了海拔3400米的二郎山、4700米的折多山、4600米的羅鍋山。總計架橋208座,築路746公裏。
在這段日子裏,譚善和有四個多月在施工第一線現場指揮。他常住在帆布帳篷裏,身穿一套與戰士們一樣的舊棉衣,頭戴一頂舊軍帽,哪裏有困難,就出現在哪裏,埡口至塔公寺的路段,人稱“橡皮路”,晴天軟綿綿,一遇雨就變成稀泥塘,經常陷車。部隊連續整修了兩次都未能根治。譚善和接到報告,幹脆住到埡口山上,與技術人員、戰士們同攻難關,終於摸索出了一個辦法:深挖路基,將爛泥、草根全部清除幹淨,鋪上大塊片石,再墊上碎石和間隔土,最後在路基兩邊挖掘一米深的排水設施。這樣,譚善和指揮的第三次整修獲得了成功,“橡皮路”被消滅了。在修築雅礱江上遊的鮮水河大橋時,時限很緊,譚善和吃住在工地,用喊話筒指揮,僅用不到10天就將這座80米長的大橋架成。
譚善和重視戰士們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成功經驗,常親自加以總結推廣到各團。他注意發揮國民黨起義部隊中的工程技術人員的作用,虛心向他們請教,鼓勵他們放手工作。他還按照黨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強調模範地遵守群眾紀律。築路部隊在沿途藏區不僅做到了秋毫無犯,還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藏族人民辦好事辦實事,如為他們醫治疾病;幫助他們收割莊稼、打掃衛生、尋找丟失的牛羊,贈送給困難戶衣物鞋襪等等。築路部隊得到了藏族人民的擁戴和支援。部隊的糧食補給不上時,藏胞就主動將糌粑油鹽借給部隊,有的藏胞從25公裏以外給部隊送菜,有的藏胞用犛牛幫助部隊馱運行裝,還有的執意參加部隊打橋樁、拉橡皮舟的勞動,在康定以西的拔桑,譚善和曾向一些喇嘛解釋我軍修路的目的。後來,這些喇嘛給部隊送來了幾十斤鹽,以表支持。
1950年8月25日、康藏公路雅(安)甘(孜)段通車。西南軍區給譚善和等及全體工兵部隊工程人員發來了賀電,賀電說:“由於你們的艱苦努力,保證著主力部隊的勝利開進和物質供應,為解放康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此期間你們克服了工作與生活中的各種困難,戰勝了自然障礙,進入康藏高原,冒著風雨雪雹在氣候寒冷空氣稀薄的地帶,發揚了高度的革命積極性,湧現了很多的模範事例,在解放康藏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特電祝賀並予慰勉。”
10月2日,甘(孜)海(子山)段通車。18軍利用這條公路,迅速集結部隊於10月6日發起了昌都戰役,獲得殲滅藏軍5700餘人、攻克入藏門戶昌都的重大勝利。昌都戰役結束後,西藏地方政府的態度發生了轉化,很快派出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的和談代表團,於1951年5月在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簽訂了《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十七條協議”。譚善和指揮工兵部隊為搶修康藏公路雅(安)海(子山)段,使之迅速通車,為和平解放西藏、維護祖國的領土完整,作出了足以載入史冊的貢獻。
康藏公路最艱驗的雅(安)海(子山)段通車後,西南軍區決定支援司令部與工兵司令部分開執行任務,抽調工兵部隊參加修築成(都)渝(重慶)鐵路。譚善和與工兵司令部廖述雲副司令員、劉月生主任等商定:留工兵8團、12團繼續修築由海子山通往拉薩的康藏公路,其餘四個團東返四川執行修築成渝鐵路的任務。
成渝鐵路既是新中國成立後興建的第一條全長500公裏以上的大型鐵路,又是第一次使用國產器材建築的鐵路。1950年6月15日開工,原由川東、川西、川南、川北軍區及西南軍區直屬隊分別組成的五個軍工總隊,以每個工七斤半大米的工價承包,後因築路的步兵部隊大都赴朝參加抗美援朝,軍區首長才將任務交給了工兵部隊。
譚善和率工兵第2、7、10、11團及西南工兵學校,於1951年元旦前後進抵施工點。除重慶至江津的100公裏路基已由調走的步兵部隊築成外,其餘永川、資中、資陽、簡陽、成都各段都擺上了工兵部隊。2月1日,工兵部隊全線開工,任務主要是修築路基、架設鋼筋混凝土橋、打隧道。部隊剛結束高原施工尚很疲勞,又遇到缺乏修鐵路的經驗、機械設備少、零配件不足、梅雨季節提前到來、江河水暴漲、工地泥濘等等困難,施工進度受到影響。
以譚善和為首的工兵司令部黨委,經過調查研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對策,包括各團成立工程委員會,充分發揮技術人員的作用;多開工程民主會,集中群眾智慧克服困難;節約汽油,非生產性車輛一律改用酒精作燃料;不依賴機械,立足於現有的鐵鍬、十字鎬、鋼釺、炸藥,等等。這些對策實施後,施工進度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大大加快。為進一步提高指戰員的技術素質,工兵司令部黨委又提出“把工地變成學校”的號召,規定無論再忙再累再緊張,每人每天必須學習兩個小時的業務技術和文化知識。
經過一年的苦幹,工兵部隊超額14%提前完成了任務。共出工188萬人日,築成路基355公裏,占成渝鐵路504公裏總長的70%以上。
成渝鐵路是四川人民盼望了40多年的鐵路,清王朝、國民黨政府空喊了幾十年而未建成一寸。譚善和率工兵部隊指戰員參加築路,使成渝鐵路僅曆時兩年就告建成通車,不僅對西南地區經濟建設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堅定了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