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忠貞良將——譚善和(2)(2 / 3)

1954年6月30日,在大同江鐵橋橋頭舉行了隆重的通車典禮。金日成、崔庸健等朝鮮黨政領導人參加了典禮,崔庸健代表朝鮮勞動黨中央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致詞,譚善和代表誌願軍領導機關和誌願軍工兵部隊全體指戰員講了話。他說:“誌願軍工兵部隊將遵循毛澤東主席的指示,‘將朝鮮的事情看成自己的事情一樣’,繼續為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而努力奮鬥!”半個月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舉行授勳儀式,分別頒給誌願軍工兵部隊126名模範人物二級國旗勳章、一級戰士榮譽勳章、二級戰士榮譽勳章和功勞章。

在平壤的其他建設工地上,誌願軍工兵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多層建築朝鮮內閣聯合辦公大廈,工兵12團一個營僅用半年時間就建成交付使用,受到金日成的表揚。戰前擁有500張病床的平壤市綜合醫院,是朝鮮北半部最大的醫院,戰爭期間被夷為平地。工兵12團一個營用8個月重建起來後,規模比戰前擴大3倍,病床增加到2000張。

為盡快全麵開展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的工作,譚善和指示工兵指揮所政治部及時通報表揚了在重建平壤中表現突出的連隊,並發出號召,要求誌願軍工兵部隊積極行動起來,發揮自己的優勢,以最大的熱情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工兵部隊指戰員積極響應號召,掀起了一個幫助朝鮮人民醫治戰爭創傷的熱潮,清川江水泥橋、沸流江鋼索吊橋、東明渡吊橋、兔山郡女子中學、昌道郡高級中學、泰川水庫等建設項目,都出自分駐各地的10個工兵團戰士們的雙手。

1955年3月底,譚善和奉調歸國。在抗美援朝戰場3年時間裏,他在誌願軍首長的領導下做了大量工作,率領誌願軍工兵部隊努力奮鬥,完成了各項艱巨的任務,貢獻是突出的。臨行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金樸奉,代表朝鮮政府授予譚善和一級自由獨立勳章,1978年,譚善和作為中國政府軍事代表團團員重訪朝鮮,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又授予他二級國旗勳章。

從朝鮮歸國後,譚善和出任設在長沙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工程兵學校校長,被授予少將軍銜、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高級工程兵學校的學員主要是部隊的營連級幹部和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學生,著重學習專業基礎理論、合同戰術和工兵戰術。後來,學校又增設政治大隊,專門培訓工程兵部隊中的營團級幹部。譚善和從嚴治校,下功夫抓教學體係和規章製度。與此同時他勤儉辦校,帶領全校師生投入建校勞動,建設起了設施齊全的教室、實驗室、演習場、修理廠,還基本上配置齊了各類教學設備,使學校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就初具規模。截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時止,學校為工程兵培養了大批中級軍政指揮員及基層軍官。

1957年9月,譚善和入高等軍事學院深造,先在速成係,後轉入基本係。他雖隻念過不到一年私塾,文化底子薄,卻酷愛學習和讀書。早在康藏公路的工地上,他就在煤油燈下堅持讀書,寫下了大量的筆記和日記;在朝鮮前線,他每天都在緊張工作之後苦學到深夜。秘書勸他注意身體早點休息,他自問自答地說:“工程兵是什麼?工程兵是力學、土壤學、氣象學、機械學多種科學的總和。要做一個真正的工程兵指揮員,不懂得科學,尤其不懂得數學能行嗎?”說罷又埋頭演算代數題了。回國出任高級工程兵學校的校長後,他意識到自己的差距,幹脆拜學校的一位文化教員為師,係統地學習物理和化學知識。如今得到離職深造的機會,他更是如饑似渴、廢寢忘食地投入了學習。他不喜歡跳舞,也沒有下棋、打牌、釣魚的嗜好,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學習上。

在高等軍事學院刻苦學習的兩年,他的理論水平、軍事指揮素質和領導能力都有新的提高,這對於他日後擔任多兵種和大軍區的領導工作頗有助益。

1960年8月,譚善和自高等軍事學院畢業,留在北京任軍委工程兵司令部副參謀長,兩年後升任參謀長,在參謀長任上幹到1966年初。這期間他一如既往勇挑重擔,哪裏艱苦、哪裏有困難、哪裏任務艱巨他就到哪裏去。

中印邊界反擊戰前夕,他奉總參謀長羅瑞卿之命,登上新疆西藏交界處的喀喇昆侖山,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上踏勘中印邊界西段的邊防陣地,還組織兩個工兵團進行了戰前的緊急集訓。回京後,他受到羅總長的表揚。羅總長說:“這是將軍登山,如果我是體委主任,就授給你一枚登山獎章。”

1964年6月,譚善和組織指揮了工程兵部隊向黨中央、中央軍委彙報的軍事技術表演。彙報表演在京郊十三陵水庫進行,共有抗登陸、遙控爆破操縱地雷場、對空拋射手榴彈、防空降等12個項目。中央政治局常委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鄧小平,以及黨、政府、軍隊的領導同誌董必武、彭真、陳毅、賀龍、聶榮臻、羅瑞卿、李先念、李井泉、譚震林、宋任窮、劉瀾濤等觀看了彙報表演。這次彙報表演受到了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誌的稱讚。

譚善和還參與了特種工程建設、指揮防護工程建設、設防工程施工、全軍工程兵大比武、選派工程兵部隊抗美援越等項工作的組織與實施。由於常年在基層、工地、訓練場奔波,配給他的專車在一年內竟跑壞了兩台。葉劍英元帥後來得知了這個情況,讚揚說:我們需要的正是這樣一年跑壞兩台車的幹部!

1966年3月,譚善和被提升為軍委工程兵副司令員。9月,中國軍事代表團訪問阿爾巴尼亞,由許光達任團長,譚善和任副團長。代表團在阿爾巴尼亞與阿人民軍進行了友好交流。

回國不久,譚善和就在“文化大革命”中橫遭林彪、“四人幫”的迫害,先是因“推行賀(龍)羅(瑞卿)資產階級軍事路線”、“單純軍事觀點”、“用業務衝擊政治”等罪名被批判、鬥爭、隔離審查,後被逐到河南某部隊農場“勞動改造”,在戰士監督下放牛。所幸他幼年在家鄉放過牛,幾十年後重操舊業並不感到生疏。他放的牛膘肥體壯,得到戰士們的好評。

直到1971年林彪反黨集團被粉碎後,譚善和才獲得“解放”。1972年他獲準回到北京,首先去看望的就是被迫害致死的老首長賀龍元帥的夫人薛明。

1973年12月,譚善和終於獲得重新工作的機會,被任命為新疆軍區副司令員。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區,與蘇聯、蒙古、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五個國家接壤,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文化大革命”以前,王震、王恩茂先後主持新疆自治區和軍區的工作,在17年的時間裏正確地貫徹黨的各項方針、政策,使新疆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文化大革命”期間,新疆被林彪、“四人幫”搞亂,工、農、牧業生產下降,人民生活困難。軍隊和地方的工作都麵臨許多積重難返的問題。

按軍區黨委的分工,譚善和主管後勤工作和天山公路、南疆鐵路的建設。譚善和除處理後勤方麵的日常工作外,為修築天山公路和南疆鐵路付出了大量心血。

天山公路和南疆鐵路是毛澤東、周恩來批準修建的,1974年動工,對新疆的經濟發展和戰備,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譚善和親赴天山腹地,組織基建工程兵部隊、鐵道兵部隊和軍區部隊共三萬餘人進駐施工現場。天山公路有一半多裏程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通過,沿途要翻越三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冰達阪,還要通過因勘測設計人員無法實地測量,隻得用虛線在圖紙上表示線路位置的“飛線區”,地質情況的複雜,施工條件的艱難,在我國公路建築史上都屬罕見。南疆鐵路沿線有險山峻嶺、泥石流、冰積壟地段,地質條件也十分複雜。

譚善和又像當年修築康藏公路時那樣,把困難大、問題多的地段當作自己的工作重點。他多次登上終年積雪的哈希勒根達阪,多次親臨塌方區和泥石流區,幫助部隊落實施工方案,解決實際困難,鼓勵戰士們以苦為榮。1979年,全長567公裏的南疆鐵路完成鋪軌;1983年,全長562公裏的天山公路建成通車。譚善和在“兩路”初建的兩年裏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為工程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

1974年,自治區工交係統問題成堆,陷於半停產狀態。譚善和受軍區司令員、自治區黨委第二書記、革委會副主任楊勇委托,協助自治區黨委對工交係統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整頓,迅速恢複了正常的生產和工作秩序。同年新疆南部的和田等地區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加上“四人幫”利用“批林批孔”煽動動亂造成惡果,數百萬維吾爾族人民麵臨斷糧的威脅。在這緊急關頭,譚善和受命組織了大規模的陸、空聯合運輸行動,指揮軍區的兩個汽車團、自治區的四個運輸公司共2000多輛汽車,以及由葉劍英副主席、李先念副總理專門從北京派來的兩架波音707型飛機,往和田運去了10多萬噸糧食、藥品和日用品,幫助南疆的災民渡過了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