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三國謀士,估計大家異口同聲提到的會是同一個名字:諸葛亮。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他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征,同時也是後漢三國時期最為傑出的謀略家。不過,諸葛亮的曆史麵目究竟是否和大家心中的形象一致呢?他究竟具有多強的謀略才能?對於漢末三國的曆史產生了多大的影響?要回答這些問題其實還真的有些困難,因為在這個人物的身上有太多的謎團,太多的演義和戲說。本文本著還原曆史真相的目的,根據曆史記載對諸葛亮這個人物做一個還原,讓人們更加全麵地了解曆史上那個真真正正的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生於光和四年(公元181年)。諸葛亮是徐州琅邪陽都人,不過其祖籍並不在陽都,而是在諸城,其家族原本也不姓諸葛而是姓葛。據說在很久以前整個家族就從諸城遷徙到了陽都。很不巧在當時的陽都已經有姓葛的人家了,為了以示區別,人們便把諸葛亮的先祖稱為“諸葛”。
諸葛亮的家族在西漢時期已經成為官宦之家。其先祖諸葛豐曾經擔任過司隸校尉,是個省部級的高官,位高權重,一生剛直不阿、不畏權貴。不過自諸葛豐之後,其家族就鮮有高官、名人出現,到了諸葛亮的祖父這一輩已經逐漸變成了非常普通的地方官吏階層。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擔任過泰山郡的郡丞。郡丞這個職務是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在當時具有一定的名望和地位。然而,諸葛亮的童年生活並不美滿,四歲的時候母親章氏病故,父親隻得續弦。等諸葛亮到了八歲,諸葛珪又因病去世,一家人隻能靠繼母拉扯,勉強維持生計。幸好經常得到叔叔諸葛玄的接濟,才不至於整日為生活擔憂。
諸葛亮的叔叔諸葛玄在史料中記載很少,隻知道此人在漢末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與當時汝南的袁紹、袁術家族及皇室後裔劉表家族都關係良好,但是其在徐州期間具體擔任過什麼職務卻沒有留下任何蛛絲馬跡。
諸葛亮的童年,正值漢末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的時代。就在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也就是諸葛亮四歲的那一年,黃巾起義爆發,漢末政局從此愈發的混亂不堪。到了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以大將軍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密謀誅殺宦官集團,卻不料因為消息泄露而被宦官張讓等人所殺。此時擔任司隸校尉的袁紹等人趁機發難,在京城洛陽大肆追殺宦官並將其悉數消滅,影響東漢政局百餘年之久的外戚與宦官兩大集團在一夜之間突然消失。但是,還沒等到以袁紹、袁術等人為首的官僚、士大夫集團歡慶勝利,涼州軍閥董卓卻借著進京勤王的名義來到了洛陽並開始把持朝政。在董卓的淫威之下,袁紹、袁術等人先後逃離京城,後又組織關東聯軍討伐董卓,從此出現了漢末群雄逐鹿的局麵。
漢末局勢的變化對於諸葛亮的家鄉徐州而言同樣是影響深遠。黃巾起義時期,徐州是重災區之一,彌漫的戰火給徐州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和經濟問題,之後不斷出現的農民起義也讓徐州地方官吏頭疼不已,徐州地區日漸混亂,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幸好這種局麵因為新任刺史陶謙的到來而一度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陶謙到任之後,以武力對境內的農民起義進行了嚴厲的打擊,與此同時,陶謙還大膽提拔徐州本地士人、豪族,興修水利、恢複生產、促進經濟發展。在他的有效管製下,徐州逐漸改變了昔日“世荒民饑”的狀況,短短數年間徐州的發展便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不僅人口繁盛、穀物豐收,就連各地的流民也紛紛流入,儼然成為漢末亂世中中原地區唯一的世外桃源。
徐州地區短暫的平靜和繁榮也讓年幼的諸葛亮有了一個較為安定的成長和學習環境。也就在這個時期,一直在外地遊學的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也回到了陽都,一麵與繼母一起共同負擔一家的生活,一麵照顧著自己年幼的弟弟。盡管史料中並沒有提及諸葛亮在徐州期間的成長和學習過程,但是從諸葛亮後來撰寫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少年時期的諸葛亮是受到了良好教育的。不過,這個階段在諸葛亮十四歲的時候又由於戰爭戛然而止了。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占據兗州的曹操集團向徐州發動了第二次大規模進攻。麵對曹操的攻勢,陶謙拚命抵抗卻難以阻擋,包括諸葛亮的故鄉琅邪在內的不少郡縣都被曹軍占領,徐州局勢越發混亂。曹軍在徐州境內瘋狂殺戮,引起廣大百姓的恐慌,也引發了徐州地區的難民潮。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一家也不得不作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繼母與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一起離開陽都,前往江東地區避禍,家族的其他成員則由叔叔諸葛玄照顧。不過,徐州地區日益緊張的局勢也讓諸葛玄感到非常擔心,他開始利用早年的關係與一些割據諸侯頻繁聯係,打算及早離開徐州這個是非之地。諸葛玄的努力終於換來了一個機會,此時割據淮南地區的袁術向他發出了邀請,讓他去擔任豫章太守。於是,包括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和弟弟諸葛均在內的家庭成員,隨同叔叔諸葛玄終於離開了戰火紛飛的徐州,前往揚州豫章郡。不過,這次的遠行並不意味著諸葛亮一家顛沛流離的生活就此結束,不久之後爆發的豫章太守之爭,又讓諸葛亮這個年僅十四歲的孩子再一次感受到了漢末社會隨處可見的混亂與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