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豪門世子——袁世凱家事(1 / 3)

袁世凱出生之際,正是大清國風雨飄搖之時,中國社會正處在大動蕩、大變革的年代,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和清王朝鎮壓太平軍、撚軍戰鬥正酣的關鍵時刻。當時恰逢他的叔祖父袁甲三攻占撚軍根據地臨淮關,自前線傳來捷報,告知家人與撚軍激戰打了勝仗,正在“凱旋”。捷報傳來,袁世凱的父親袁保中高興地為剛剛出生的孩子取名為“世凱”,意思就是希望袁世凱將來也能鵬程萬裏,平步青雲,繼承祖業,世世代代凱旋。出身豪門,安逸而無拘無束的童年生活,對袁世凱豪放不羈性格的形成有著相當深刻的影響;這種性格影響了袁世凱的一生,潛意識地支配著袁世凱的一舉一動。桀驁不馴、浪蕩不羈的豪門公子袁世凱,其實有著遠大的誌向和抱負,也有他的理想和追求。兩次科舉落第後,他毅然選擇了與科舉決裂之路,他說:“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豈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耶!”他決意另謀出人頭地之途,走一條非傳統的仕途之路。

一、豪門世家

袁世凱,字慰庭(又作慰廷或慰亭),號容庵,鹹豐九年八月二十日(1859年9月16日)出生於河南省陳州府項城。按當時官場習俗,人們對達官顯貴往往用其出生的籍貫地名以代其名,所以後世往往稱呼袁世凱為“項城”或“袁項城”。

項城袁氏家族是當地四世同堂的望族,擁有土地四五十頃,還在北京、陳州和項城縣開有當鋪。袁氏家族原來居住在項城縣城東北方向十餘裏的張營,為了抵禦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軍和張洛行領導的撚軍,袁世凱的叔祖袁重三、父親袁保中在張營東二十裏之閻村牌修築寨堡,備集武器,編練民團。寨牆的四角和寨門分立炮樓,寨牆外有壕溝環繞,該村即改名為“袁寨”,這就是袁世凱出生之地。

袁世凱出生之際,中國社會正處在大動蕩、大變革的年代,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和清王朝鎮壓太平軍、撚軍戰鬥正酣的關鍵時刻。此時的中國戰火紛飛,內憂外患,民生荼毒,社會動蕩。袁世凱降生之時,恰逢其叔祖袁甲三攻占撚軍根據地臨淮關,自前線傳來捷報,告知家人與撚軍激戰打了勝仗,正在“凱旋”。捷報傳來,袁世凱的父親袁保中高興地為剛剛出生的孩子取名為世凱,意思就是希望袁世凱將來也能鵬程萬裏,平步青雲,繼承祖業,世世代代凱旋。

袁世凱就是出生在19世紀中期的清末代表地方勢力的官員豪族的第三代子弟,現存的《項城袁氏家集》中,有文字可考的袁氏最上一代先祖為袁九芝。袁氏世代為儒,走的是傳統耕讀舉業、追求功名的道路。袁世凱曾祖父袁耀東自幼從父讀書,經過多年寒窗苦讀,方考取秀才,袁耀東娶了同郡“望族”郭氏之女,也就是袁世凱的曾祖母郭氏。但是袁耀東由於過度的勤學苦讀,不到四十歲就過早地離開了人世。袁耀東去世時,子女都還沒有長大成人,長子袁樹三隻有十四歲,次子袁甲三十歲,三子袁鳳三、四子袁重三及一個女兒更小,有的孩子尚在繈褓之中。家庭生活的重擔完全落在郭氏一人的身上,袁家的生活陷入極度困境。這位郭夫人並不是普通的農家婦女,她自幼讀書,知書達理,深明大義,她深知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隻有通過科舉考試才能出人頭地改變貧困的現狀,堅持讓孩子們走學而優則仕之路。在她的悉心教育和敦促下,她的四個兒子袁樹三、袁甲三、袁鳳三、袁重三都通過科舉取得了功名。

袁樹三是袁世凱的祖父,廩貢生,曾“署陳留縣訓導兼攝教諭”。其長子袁保中是附貢生,次子袁保慶是舉人,他們就是袁世凱的生父和嗣父。

袁世凱的叔祖袁甲三(1806—1863年)於道光十五年中進士。以袁甲三進士高中為標誌,項城袁氏家族開始進入了鼎盛期,形成了人丁興旺、四世同堂的項城袁氏大家族。袁甲三曆官禮部主事、軍機章京、郎中、江南監察道禦史、兵科給事中。道光末年,他和曾國藩(1811—1872年)同拜理學大師倭仁研習程朱理學,所以兩人關係十分緊密。曾國藩在挽袁甲三的詩中說:“屬纊寄箴言,勸我勉為範宣子”(1),可見相交之深。鹹豐三年(1853年)起,袁甲三受命為欽差大臣,統領安徽宿州一帶清軍,督辦河南、安徽、江蘇的團練和漕運總督。1856年,袁甲三率軍攻占雉河集,擒斬撚軍三萬餘人。1859年,他攻占撚軍根據地臨淮關,由於他在皖北擔負著切斷太平軍與撚軍聯合的重任,使得曾國藩得以全力以赴地絞殺太平軍而無北顧之憂。幾年裏袁甲三率領著子侄轉戰於淮河兩岸,立下了赫赫軍功,曾多次受到皇帝傳旨嘉賞,賞戴花翎,穿黃馬褂,並逐漸成為手握大權的地方實力派官員。1863年,袁甲三在河南陳州(今河南淮陽)病死,清廷賜諡“端敏”(因此後人稱袁甲三為“端敏公”),並宣付國史館立傳,這在當時可謂極高的榮耀。

袁甲三的長子袁保恒(1826—1878年)也是進士,為翰林院編修。鹹豐三年(1853年)袁保恒來到安徽,輔佐其父袁甲三治理軍隊。袁甲三又為其上書奏請,將其留在軍中。袁保恒在軍中嚴格治軍,並且在作戰中英勇善戰、奮不顧身,將撚軍打得大敗。清廷賞賜他“伊勒圖巴圖魯”(勇士)的稱號。同治元年(1862年)擢為翰林院侍講,再擢侍讀,遷詹事府右庶子,連升三級。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撚軍攻入直隸地區,直逼北京。朝廷大震,急命湖廣總督李鴻章等率領大軍剿滅。袁保恒上書,以皖、豫各軍有一半都是其父舊部,曾與他們同甘共苦,自請效力,朝廷允準,發往李鴻章軍營差遣委用,李鴻章委任他為翼長。同年六月,他參加了在山東對撚軍發起的殲滅戰,徹底消滅了撚軍。至光緒元年(1875年),袁保恒已升為戶部左侍郎,兼署吏部侍郎。次年四月,調任刑部左侍郎。

袁甲三的次子袁保齡是舉人出身,袁保齡也曾追隨袁甲三和李鴻章鎮壓撚軍。袁保齡在軍中“從佐戎幕,讚畫軍機”。袁保齡累官內閣中書、候補道,自1881年起至1889年春去世為止,長期追隨李鴻章辦理北洋海防,總辦旅順海防工程。

袁氏家族自從袁甲三躍過“龍門”之後,他的子侄們逐步走上了一條飛黃騰達之路。袁世凱的祖父輩中有甲三、鳳三,父輩中有保慶、保恒、保齡五個人在外當官,袁世凱的叔祖袁重三和其生父袁保中在家執掌家政,為地方鄉紳。袁氏家族還產生了袁世凱這一門的世凱、世敦、世廉三兄弟幾位府道員,以及其他幾門大小不等的官位。也就是說,到了袁世凱這一輩,袁氏一門二十多個子孫,大都獲得了朝廷官位,這也構成了袁氏豪族不斷壯大發展的政治支柱。袁世凱出生之時,袁氏家族正處於鼎盛時期。袁氏家族為袁世凱日後仕途的發展,在家族門第、財力、權勢、官場故舊等各方麵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二、世凱出繼

袁世凱的生父袁保中(1823—1874年),字受臣,在諸兄弟中行次最長,副貢出身,捐了個同知,但一直在項城老家經營田產,始終安居守業,閑讀詩書,以課導子侄、侍奉高堂為職,以嫡長子的身份主持家政,是袁氏家族的“管家人”。憑著叔父袁甲三和保恒、保齡等兄弟們的軍功和名望,袁保中也很快成了項城的顯貴,是一個遠近聞名的人物,並在地方主辦團練。袁保中娶妻元配夫人劉氏,生子世昌(早逝)、世敦、世康,劉氏身體羸弱,經常疾病纏身,劉氏病故後,袁保中將妾劉氏扶為繼室,生世凱、世輔、世彤三子。

袁世凱的胞叔袁保慶,鹹豐八年(1858年)舉人出身,同袁保恒都在袁甲三的軍中帶兵,幫助叔父和袁保恒治軍,轉戰皖、豫等省剿殺撚軍。他負責留守,或為後路策應,經常以少擊眾,屢建奇功。後來,袁保慶又被河南團練大臣毛昶熙調回河南,負責組織訓練各州縣地主團練武裝,並多次督帶馬隊在項城、沈丘、夏邑等地圍攻撚軍。之後,得到馬新貽、李鴻章的賞識,曾國藩、張樹聲等亦甚倚重。他與淮軍高級將領劉銘傳、吳長慶、宋慶亦甚為投契,與吳長慶還是結盟兄弟。

遺憾的是,袁保慶的夫人牛氏,先後生了兩個兒子都夭折了,後來又納了王氏、陳氏為妾,生了三個女兒,因此袁保慶年屆四十,尚無子嗣。而這時恰巧袁世凱的生母奶水不足,而嬸嬸牛氏孩子夭折奶水卻極為充足,於是袁世凱便交給了嬸嬸牛氏哺乳。牛氏因膝下無子,對虎頭虎腦的袁世凱十分喜愛,視同己出,便與胞兄袁保中商議,將袁世凱過繼膝下為嗣子。而袁世凱的生父袁保中也認為自己的兄弟在外為官,人脈甚廣,希望兒子能夠跟隨這位仕途得意的叔叔出人頭地,光宗耀祖,於是這件事兩下一說即合。袁世凱在七歲的時候正式過繼給袁保慶,成為嗣子。從此,袁世凱就隨袁保慶夫婦一家共同生活了。

同治五年(1866年),袁保慶因剿撚有功,以知府身份調往山東補用,從家鄉啟程攜帶家眷到濟南上任,年僅七歲的袁世凱,跟隨嗣父到了濟南。到達濟南任所後,袁保慶就聘請了在當地頗有名望的舉人王誌清做袁世凱的啟蒙老師,希望袁世凱能夠讀書入仕,光耀袁氏門庭。這位王誌清先生獨具慧眼,他看出袁世凱雖然生性頑劣、桀驁不馴,但資稟非常,聰穎過人,如能嚴加督導,納入正軌,日後必有所成,因此對袁世凱悉心督導,要求十分嚴格,一有不端就會斥責,重則加諸鞭笞。

王誌清的嚴加督責,使袁世凱很快便對這位啟蒙老師產生了強烈的反感和報複情緒。有一次,袁世凱故意裝作肚子疼向先生請假,然後埋伏在先生回家的必經之地。晚上等先生路過這裏時,袁世凱將早已準備好的熠熠發光的螢火蟲搓碎塗到臉上,然後一言不發地站在道路上。在漆黑的夜裏,王先生看到這一幕,還以為是鬼魂,嚇得魂飛魄散扭頭便跑。回家後由於受到驚嚇,王先生在床上病臥了好幾天。從此王先生對此事情耿耿於懷,幾個月後力請辭館。

王誌清辭館後,養母牛氏遂開始親自課子,承擔了監督和輔導袁世凱學業的工作。牛氏出身大家,嫻通詩書,對袁世凱的督責也是十分的嚴格,常常將其鎖在書房裏,不許跨出門檻一步。就這樣,一年之後,袁世凱學業大進,四書五經皆能琅琅成誦,所以每當談到袁世凱,牛氏便會喜不自禁地向人誇耀說:“若果一誌於學,他日吾家千裏駒也。”(2)

但是由於袁保慶在外為官,很少有機會回家,嗣母牛氏雖然嚴格監督和輔導袁世凱的學業,但對這個兒子還是非常溺愛的,養成了袁世凱任性而為的性格。山東濟南與遭受絞撚戰火的中原地區相比,是安寧繁華的。剛從中原小城來到山東省府,大都通邑的風物人文使袁世凱大開眼界。大明湖亭台樓榭鱗次櫛比,畫舫檣帆林立;千佛山香火繚繞,遊人香客人流如織;都會商業發達,市場繁榮;酒樓菜肆,店鋪林立,坐買販賣,熱鬧非常,處處吸引著充滿好奇的少年袁世凱,袁世凱對枯燥乏味的經文八股毫無興趣,上課時心不在焉,經常逃課。他最感興趣的是濟南的名勝古跡、戲場劇院,這些使他心馳神往、流連忘返。

山東的鄉俗剽悍尚武,青少年到了十來歲都會拜師學武,以備日後防身自衛之用。每天傍晚時分,濟南城內的一些空曠場地上就會聚滿學習武術的少年,他們在拳師的指點下,互相搏擊切磋,這吸引了喜歡拳腳功夫的袁世凱。一個偶然的機會,袁世凱開始拜師學習武藝。有一天,袁世凱獨自逛街,來到一處空地,看見一位拳師正在指點上百名十來歲的孩子練武。袁世凱一見,極為迷戀,請求入夥學藝。拳師見其儼然是大家子弟打扮,就對他說:“這武功可不是白學的,要想拜師,可得先交十兩銀子的學費!”到家後,袁保慶正好在家,袁世凱有心向養父要十兩銀子投師,卻又怕袁保慶不準他學,他想起養父的錢箱從不上鎖,就開箱偷了十兩紋銀,悄悄藏好,投師的費用問題算是解決了。第二天,袁世凱又來到了練武場地,向拳師繳納了紋銀十兩,拳師收了銀子,自然對袁世凱格外關照,盡心點撥。就這樣,袁世凱瞞著袁保慶偷學了近一年的武藝,直到離開濟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