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勸進與推讓:稱帝的籌備工作
為了弄成上應天意、下順民心的樣子,袁世凱及其簇擁者煞費苦心,一方麵繼承傳統手段,造出萬民擁戴和勸進退讓的熱鬧場景;一方麵與時俱進,借用國會選舉的民主手段選舉皇帝,算得上是世界奇聞。
1915年,在“籌安會”策動下,帝製運動如火如荼,一發不可收拾。按照規劃,首先直接發電給各省將軍及巡按使,並通函各部院司長以上官員,附寄古德諾論文及入會誌願書、對國體問題的投票紙,請複文者書明讚成改製與否,並請中央各官府及各省區選派代表,齊集北京開會,共決大計。果然各省區、各官府寄覆函電,直如雪片飛來。首先是中央政府上下文武官員及畿輔軍警數千人集會、表態、勸進。中央大員中除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張謇等少數略表消極之外,其他如楊士琦、梁士詒、陸征祥、章宗祥、周自齊、朱啟鈐等,都爭先恐後,排班勸進。地方藩鎮方麵,除馮國璋、張勳等二三人略表達遲疑之外,9月份之前,段芝貴、龍濟光、張作霖、趙倜、靳雲鵬、倪嗣衝、陳宦、唐繼堯、湯薌銘、閻錫山、張懷芝等大員紛紛勸進,時稱“十九將軍聯名勸進”。
9月份起,經楊度等籌劃,由各省旅京人士擔綱的各省“公民請願團”紛紛請願,以表忠心。這些旅京人士多為地方頭麵人物,與家鄉各界接觸既廣,代表性亦大。這一來,果然問題解決,掩耳盜鈴,皆大歡喜。自此公民請願團之組織,直如雨後春筍,一致向參政院代立法院“請願”國體改製,由共和改君主,並擁戴袁大總統為“中華帝國皇帝”。其中乞丐請願團是楊度一手策劃的。一天,他驅車經過鬧市口,看到有兩個乞丐吵架,其中一個厲聲道:“今天還有王法嗎?都是共和鬧的,假如皇帝複生,一定不會讓你們這些人如此橫行。我隻有每天早晚祈禱老天爺,再給我們一個皇帝吧。”楊度大喜,於是三天內召集不下萬餘乞丐請願。參政院所收請願書既然盈箱累篋,於是決定組織“國民會議”,以順從民意,帝製派深恐曠日持久,諸多不便,乃由“財神”梁士詒撥款補貼,建議組織全國各界“請願聯合會”以代之。梁士詒在請願上尤為賣力,當時其手下幹將葉恭綽(交通部次長)、趙慶華(津浦鐵路局長)和關賡麟(京漢鐵路局長)等都因營私舞弊被停職查辦,梁士詒自身也岌岌可危。一天袁世凱召見梁士詒說:“參案本有君在內,我令去之。”梁士詒心領神會,把帝製運動作為重新邀寵和保存實力的大好時機,於是籌集巨款,四處收買,策動成立請願團,與“籌安會”和“各省公民請願團”爭功奪寵。一時間,北京出現了各種“請願團”,什麼“商會請願團”、“人力車夫請願團”、“孔社請願團”,還有由流氓操縱的“乞丐請願團”和由妓院老板組織的“妓女請願團”等等,好不熱鬧。(17)
由於請願終究不是常規手段,自然也無法直接改變“國體”。要達到目的,還是需要撿起早被丟進垃圾桶的議會製度來。1915年9月6日,參政院一致通過擁戴,“十三太保”亦正持袍以伺,預備把假惺惺的皇帝候選人拖入寶殿,來個黃袍加身。忽然內府傳諭,說大總統有話要說,並囑楊士琦代為宣讀,似對“十三太保”澆盆冷水。等到傳聞大總統已正式決定,拒絕推戴。連反對帝製的參政院長、副總統黎元洪,亦自退隱之處趕來聽講,鹹以為帝製運動蓋可告一段落矣。楊士琦傳諭說,作為中華民國大總統,袁公有維持共和國體的責任,接著便強調說:“本大總統所見,改革國體,經緯萬端,極應審慎,如急遽輕舉,恐多窒礙,本大總統有保持大局之責,認為不合事宜。”可是最後還是拖個尾巴,說國民請願要更改國體,為的是“鞏固國基,振興國勢,如征求多數國民之公意,自必有妥善之辦法”(18)。照此旨意,組織“國民會議”,在各省區、各行業分別選出“國大代表”,舉行國民代表大會以投票決定,改變共和國體為君主立憲成為當時新的任務。
選舉“國民代表”,先由北京政府擬訂各省代表候選人的名單。這個名單裏的人絕大多數是袁世凱自己和他的親信所提出的在京任職的軍政官員,按他們的籍貫分別提到本省去。名單中也包括一些各省附袁的著名人士。在這以外,留出一些名額,由各省官紳提出補充名單,補充名單授權給各省將軍、巡按使決定。如此便合成了一個候選名單,責成各省照單把“代表”選出,非經批準不得遺漏或更改。選舉的方法是,指定每縣由該縣縣官推薦選舉人一人,在所指定之日到達本省指定的處所將軍衙門,去謁見指定的選舉監督,也就是本省的將軍、巡按使。選舉監督在一定期限內,在衙門內廳隨時準備著對來謁的選舉人進行午宴招待。宴後,由招待人員召集選舉人個別談話,介紹本省擬選代表的名單,形式上似乎是征求選舉人的同意。一般選舉人都是縣裏的紳士,當然總是唯恐不及地唯唯從命,表示一切遵辦決不貽誤,接著就由招待人請選舉人把名單抄寫清楚,立即陪同選舉人到前麵大堂裏特設的選舉廳裏麵進行“堂而皇之”的投票。偶有個別莫名其妙的“代表”支支吾吾,或竟有獨具意見反對照辦的,那麼招待人就對他不提名單和“大堂選舉”的事,隻是含糊地表示將來進行選舉時再當奉約,捧起茶杯,下個逐客令了事。事後,還由省裏把這個選舉人的行動密示其本縣縣官,申斥他辦事不力,限令重新妥為推薦適當的選舉人,以免貽誤。縣官接到這般密示,當然緊張萬分,誠惶誠恐地照章遵辦。經過上述這番布置安排,10月25日終於選出了“國民代表”。
10月28日即進行“決定國體”的投票。這個投票仍是分散在各省舉行,投票地點規定在將軍或巡按使公署內,將軍和巡按使是法定的投票監督人。國民代表進行記名投票,“方法是在票上預先印好‘君主立憲’四個大字,由代表自己在選票上簽名,再於自己名下寫‘讚成’或‘反對’字樣,進行投票。在參加決定國體投票之前,每個國民代表‘贈給’大洋五百元,作為參加選舉的‘川資和公費’。代表們拿到這筆‘川資’,當然心中有數;投票既是記名式的,誰投什麼票都不難查明,所以投票結果,全體國民代表一千九百九十三人全部‘讚成君主立憲’。”(19)隨即又進行了皇帝的選舉,其程序與國體投票完全相同。選票上印有“選舉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以國家最上完全主權奉之皇帝傳之萬世”的字樣,也由“國民代表”在選票上親自簽名、投票,結果自然也是全票當選。11月20日,北京及各省投票一律告竣,並推定參政院為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
12月11日上午9時,參政院開會,以總代表的名義彙查票數。各省國民代表共1993人,讚成君主立憲票正好1993張,沒有一票反對,也沒有一張廢票。各省的推戴書上一致寫著:“恭戴今大總統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並以國家最上完全主權奉之於皇帝,承天建極,傳之萬世。”參政楊度和孫毓筠立刻提議說:“本院前由各省委托為總代表,尤應以總代表名義恭上推戴書。”秘書長林長民立即拿出早已準備好的推戴書當眾朗讀,全體起立,一致通過。11點半,在一片歡呼聲中散會。
推戴書草成、謄寫及上呈,是在上午11時半,午後即得到了袁氏的書麵答複,說是國體改革既經國民代表一致同意,“自無可討論之餘地”,重申尊重民意。答複寫得很巧妙,不妨一讀:“查約法內載民國之主權,本於國民之全體,既經國民代表大會全體表決,改用君主立憲,本大總統自無討論之餘地。”雖無討論餘地,做樣子也得推辭一下,“唯推戴一舉,無任惶駭。天生民而立之君,天命不易,唯有豐功盛德者始足以居之。本大總統從政垂三十年,迭經事變……辛亥之冬曾居要政,上無裨於國計,下無濟於生民,追懷故君已慚疚,今若驟躋大位,於心何安?此於道德不能無慚者也。製治保邦,首重大信。民國初建,本大總統曾向參議院宣誓,願竭力發揚共和,今若帝製自為,則是背棄誓詞,此於信義無可自解者也。……望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等熟籌審慮,另行推戴,以固國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