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人類良心的一刹那”——德雷福斯事件與法國知識分子的“誕生”(1)(1 / 2)

一 德雷福斯事件的爆發

當19世紀的帷幕即將落下的時候,法國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德雷福斯事件(L'Affaire Dreyfus)。眾所周知,法文中的“知識分子”(intellec-tuel)一詞“誕生”於德雷福斯事件期間。由於德雷福斯事件是促成法國知識分子“誕生”的催生婆,加之該事件還由於其與法國知識分子的關係異常密切而被人稱為“知識分子的事件”,故此,從知識分子史的視角出發,對作為20世紀法國知識分子史重要界標之一的德雷福斯事件的爆發及其過程作一較為詳盡的論述似仍有必要。【1】

德雷福斯事件的爆發是由一個名叫阿爾弗雷德·德雷福斯(Alfred Dreyfus,1859-1935)的法籍猶太軍官在1894年下半年被當作德國間諜蒙冤入獄引起的。德雷福斯出生於阿爾薩斯一個猶太血統的紡織資本家家庭。普法戰爭後,家鄉被普魯士侵占,德雷福斯一家被迫離開該省,並加入了法國國籍。1892年,從軍事學校畢業後進入法國陸軍總參謀部任見習上尉軍官。1894年9月26日,在德國駐巴黎大使館充當女仆的一個法方情報人員,從德國武官馬克西米利安·馮·施瓦茨科彭(MaximilieNvoNSchw artzkoppen)上校的字紙簍裏發現一份分項列出法國軍事機密文件的清單,單中所列文件均已由一個法國軍官交給身為武官的這位德國在法國的軍事間諜網的頭目。至少已有3年光景,法國反間諜機關一直懷疑在法國參謀總部裏有一個向施瓦茨科彭提供軍事機密情報的人。這份清單的發現表明這一猜測絕非空穴來風。

當時,由於震驚全法的“巴拿馬醜聞”(Scandale de Panama)【2】,在民族主義分子的鼓噪下,法國到處彌漫著強烈的反猶排猶氣氛,而軍隊中的這種情緒更為濃烈。情報處副處長於貝爾-約瑟夫·亨利(Hubert-JosepHHenry)少校等僅僅因為在參謀總部見習的德雷福斯是猶太人,便以筆跡相似為由,認定德雷福斯就是那位向德方提供軍事機密情報的人。對此,陸軍部的其他一些軍官根據其對德雷福斯的了解,提出懷疑,於是,最後請專家鑒定筆跡。然而,雖然法蘭西銀行筆跡專家和警察署罪犯人體檢測處技術人員的鑒定結論截然相反,10月15日,在陸軍部長奧古斯特·梅爾西埃(Auguste Mercier)擅越職權,親自下令之下,德雷福斯仍以間諜罪和叛國罪嫌疑被捕,並被拘留在軍事監獄中。更有甚者,在軍事法庭對德雷福斯進行審判之前,巴黎的報界已在軍方的唆使下,對其橫加罪名。審判前數周,陸軍部長梅爾西埃在單獨會見法國的兩家著名報紙《晨報》(Le Matin)和《費加羅報》(Le Figaro)的記者時,便斷言德雷福斯的叛國罪“是毋庸置疑的”。不久,所有其他的報紙亦紛紛載文說,叛國者已經供認了他的滔天罪行。與此同時,這些報紙在報道此事時還不惜塞進了一些他們自己臆想出來的細節。1894年12月22日,在根本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軍事法庭秘密判處德雷福斯無期徒刑,後將其押送到法屬圭亞那附近的魔鬼島服刑。德雷福斯無論是在審訊中和流放地,始終拒絕認罪,他的家屬也竭盡全力為其申冤平反,可是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