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弟倆鑽到屋裏,繼續與書本展開戰鬥……
平靜而充實的日子過得飛快,半個月後,林俊的水痘消去了大半,已經慢慢恢複了,小說也已經寫了有幾十萬的字數,這個時候,一個消息傳來,攪得林俊他們全村上下雞飛狗跳。
八幾年的時候,林俊家這一片還是一塊城區周邊的荒地,那個時候林俊的父母被招工進了單位之後,這塊荒地就批給他們蓋起了磚瓦平房,成立了梅園村。
就在林俊父母那一代人在這裏建立起家園五六年之後,這一片區域已經被發展的城市規劃給包圍了起來,成為了城區的一部分,就是低矮的平房與周圍的樓區有些格格不入。
村北邊是審計局的宿舍,隻有一棟樓,不過卻有六個單元,比一般的樓房占地麵積要到。這次的消息就是聽村委的人說,審計局要占用村裏的一部分地,蓋新的宿舍。
處於審計局規劃範圍之內的住戶,會按照實際的住房麵積,置換一套西邊新蓋的樓房。
而林俊他們家北麵三百米開外,正對著審計局的宿舍樓。所以附近的鄰居都覺得,這一片肯定要並入審計局的規劃範圍之內,平房換樓房,這可是大好事。
不過這個時候拆遷的條例還不完善,舊房對新樓的置換麵積比例連1:1都不到,而且不是按照占地麵積算,是按照建築麵積來計算。
由於當初蓋房的時候是統一的規劃,所以梅園村每家住戶的占地麵積是一樣的,平房結構統一為“П”字形,三麵建房一麵留門,中間是一塊四方小院,每家留的小院大小不等,所以建築麵積也不一樣,因此要實際測量一下才行。
記憶中,過不了幾天,審計局請來的人就會挨家挨戶的丈量麵積了,當時這件事給林俊的印象很深,一度興奮的以為全家要搬進樓房了,最後卻隻占了靠近審計局的北麵兩排,十四棟房子。
這件事當初也是有人歡喜有人愁,林俊記得在結果出來之前,父母一直愁眉不展,因為按照建築麵積換算,他們家的房子隻有不到九十個平方,換不來一整套樓房,必須要補貼一部分房款。
而且一旦自己從家裏搬出去,還要找地方住,租房一兩年的租金,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這對當時的家庭情況來說是個坎兒。
索性後來公布隻占用了北麵兩排房子之後,父母才鬆了一口氣,倒是當時不懂事的林俊感到很惋惜。
今天的吃晚飯的時候,父母就提到過這件事,兩個人在飯桌上沒有明確說出目前的困境,如果此時的林俊和林苗還一如記憶中的那樣懵懂的話,根本不會留意到父母的愁容和言談之中的無奈。
“爸媽,你說審計局是不是有很多人啊?為什麼一開始他們隻有一座宿舍樓,現在又要加蓋呢,難道他們招了很多工人?”
林俊裝出一副好奇寶寶的樣子,出聲問道。林苗經過這幾天私下裏的接觸,早就知道自己的弟弟鬼的很,這麼問肯定是有什麼原因,也跟著豎起小耳朵,生怕聽漏了什麼。
“審計局可沒有多少人,他們那是機關單位,不是工廠,哪兒來的工人啊。人數也不會很多,倒是老幹部退休之後,新幹部一代換一代吧。”
林建國說道這裏,似乎意識到了什麼,卻朦朦朧朧的摸不清楚:“估計是現在審計局老幹部退休的多了,現在的新人應該還沒有安排住房,所以才要蓋新的宿舍吧。”
母親張愛華也插嘴說:“整個審計局,不算離休了的老幹部,目前在職的往多裏說也不過是一百來個人,真正有資格住單位宿舍的也就幾十個,其中一部分還要算上在舊宿舍樓有住房,但尚未離職的人。所以啊,他們這次最多也就蓋一座樓就能滿足需求了。”
事實上單位的宿舍可不是房地產開放公司的住房,滿足單位工作人員的需要就可以了,而且也沒有什麼利益可言,相反應該算是員工福利才對。
以區屬單位的規模,再加蓋一座樓就已經算是綽綽有餘了。
“那就是說蓋不到咱家這兒嘍?”林苗也湊個熱鬧,出聲問道:“你看咱家的位置,距離他們那座舊樓那麼遠,這麼大一塊空地能蓋三四座樓房了。”
林建國一拍腦袋,“哎呀,對呀!光顧著犯愁了,我怎麼就沒往這方麵想呢?這麼一分析的話,確實咱家這一塊兒地是占不著了,虛驚一場!”
新書上傳,求收藏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