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學無止境生活是最好的老師(1 / 3)

斯蒂芬·米切爾說:“教育不再像我們從前認識的那樣,隻是成年生活的準備,而是一個從生到死的成長與發展的連續過程。無論我們在什麼學校、以什麼學曆畢業,隻要踏入社會工作,我們就依然要學習,並要恭敬地接受生活對我們的教育。”

因為社會是一本教科書,而生活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永遠不晚

日語學習班開學報名時,來了一位老者。

“給孩子報名?”登記小姐問。

“不,自己。”老人回答。

小姐愕然。屋裏那些年輕的報名者也愕然,有的嗤笑。

老人解釋:“兒子在日本找了個媳婦,他們每次回來,說話嘰哩咕嚕,我聽瘈急。我想聽懂他們的話。”

“你今年高壽?”小姐問。

“六十八。”

“你想聽懂他們的話,最少要學兩年。可兩年以後你都七十了!”

老人笑吟吟地反問:“姑娘,你以為我如果不學,兩年以後就是六十六嗎?”事情往往如此:我們總以為開始得太晚,因此放棄,殊不知隻要開始,就永不為晚。明年我們增加一歲,不論我們走著還是躺著;明年我們同時增加一歲,可有人收獲,有人依然空白——關別隻在你是否開媽。

老人學與不學,兩年以後都是七十,差別是:一個能開心地和兒媳交淡,一個依然像木偶一樣的在旁邊呆立。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師曠好學,貫穿人生的一根紅線,“少三通老,學到老”,生命將永放光極。

成功者言:

受教育的程度沒有上了限

有個十分風趣的兒童故事,講的是一位年輕人想找到世界上最愚蠢的人。一天早上,他來到鄉間的一條小路上,聽到路邊一處房子裏傳來奇怪的聲響。嘭、嘭、嘭,接著是一個物體倒地的聲音,然後就是一陳抱怨。他停下腳步,側耳傾聽。前麵的響聲又出現了幾次。最後,這位年輕人再也控製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了。他走到房子門廊下,透過窗簾向裏張望。令他大為吃驚的是,他看到一位老人將褲子掛在椅背上,自己正嘭、嘭、嘭地跳著穿褲子,然後就跟椅子一塊兒倒在地上。老人倒下後在地上歇一會兒,抱怨自己摔疼了,然後就爬起身,將椅子扶好,再把褲子掛上去,又開始嘭、嘭、嘭地跳。跳起來,又一次摔倒,緊接著又是一陣“噢——噢——”的抱怨聲。

年輕人上前去敲門。老人開了門,把年輕人請進屋。年輕人問道:“老人家,告訴我,你在做什麼?”

“我在空褲子呀。我把褲了掛在椅背上,然後兩腳跳到褲腿裏。”老人回答說。“我的父親就是這麼空褲子的;在他之前,我的父親的父親也是這麼穿褲子的。這種方式對他們很方便,當然啦,對我也沒有什麼不方便。”

“這種方式不是既麻煩,又會吃苦頭嗎?大多數人都是一次穿進一隻褲退,那樣既簡單又便捷。”年輕人說。“來,坐在椅子上,我告訴您怎麼穿。”

這一回輪到老人感到驚訝了。“在你來之前,災一天本來滿不錯。我想,你太年輕,簡直什麼也不懂!”

這個故事聽起來不大合邏輯,然而,故事中所說的道理對我們卻很有用。任何一個人,隻要他認為己經學到了他要掌握的一切知識或學到了世間的一切知識,他就犯一個致命的錯誤。我們時代最傑出的天才艾爾伯特·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倘若一天沒有學習,這一天就浪費掉了。世界上有那麼多東西要學,而用來學習的時間又是那麼少。”他正是遵照自己的格言去實踐的,勤奮地工和、學習了一生。世界上許多偉人從不停止學習,他們的這種好學不厭的精神為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摩西老奶奶到了晚年從事繪畫,風格上很有創新精神。如果她缺乏斷續使自己接受教育的勇氣,或者停止她在創作方而的成長,人桑德斯上校到了60多歲才開始學習快餐業務並申請正府特許。美國的第一夫人艾比蓋次·亞當斯是這樣論述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的:“知識不是偶然獲得的。它必須通過努力與勤奮去獲取。”

倘若你能同意一個人的受教育過程沒有止境,那麼,“活到老,學到老”這是一句聰明的格言,我們應該將它貫徹到我們生活中去。通過壓榨我們的大腦細胞,得不到我們需要的知識。相反,多們應明確意識到,我們應對上帝在普遍、自由的形式中的偉大、無限的存在保持更加開放的心態。誰能說得清等待我們去開掘的知識與學問存在於怎樣的王國之中!不論我們走到哪裏,不論我們做什麼事,都可能學到能夠豐富我們與他人生活的知識。我們一定要拋棄過時的思想與行動方法,以便進行新的嚐試。一旦我們邁出了第一步,我們往往會發現,生活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更充實和更激動人心。

這是否就是耶穌說把我們的光扣在桶裏的意思——或者如莫法特理解的把光“扣在碗裏”?其實,我們沒法把光藏起來。如果我們扭亮電燈,把一隻碗扣在電燈炮上,燈光照樣還會從碗的邊沿透出。即使我們把燈泡完全封閉在碗底,毫不透光,電燈照樣能通過烤熱碗壁並把熱傳遞到周圍的空氣中而表明自己的存在。這是否可以告訴我們,我們決不可能長久地抑製或扼殺作為我們固有天性的一部分的神聖理智?

有時,我們想方設法用人的信念之碗扣住那燦爛的光渾。我們這種努力的受挫與失敗是否能夠成為透出那偉大光輝的縫隙?或許,我們可以通過否定那些陳舊的信念——諸如我們年歲太大了,受教育太少,或者不夠聰明,幹不出大事業——來掀開遮光的碗。我們應該接收的好消息是,盡管創造力與知識之光可能被無數隻碗遮蓋著,壓抑著,然而,它的神必瑟不屈不撓的力量是不會消失的。相反,它將努力通過我們的下意識功能發揮作用,這樣,就會有許多有意思的夢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