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鬆江派概說(1 / 2)

鬆江,位於上海市西南部,黃浦江上遊,距上海市中心區40公裏,總麵積60406平方公裏,是上海曆史文化的發祥地,被譽為“上海之根”。秦朝建鎮、唐代置縣、元時置府,明清時為全國紡織業中心,享有“蘇鬆稅賦半天下”和“衣被天下”之美譽。境內水網縱橫,山清水秀,養育了大批文人雅士,僅明清兩朝鬆江進士就達521人。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東吳名將陸遜智取荊州,因戰功卓越被授予撫邊將軍並任職宣都太守,後封“華亭侯”。這大約便是鬆江這片土地正式名稱的最早來曆。鬆江一度歸屬於陸遜的封地,陸遜的封侯,奠定了鬆江最早的地名—華亭。

陸氏家族從東吳名將陸遜開始,到其子陸抗,其孫陸機、陸雲,四人都是當時的名人。或許是人們出於對陸家將士的愛慕和尊敬,華亭是鬆江使用最早而且使用時間最長的名稱,從陸遜封侯算起,到1914年撤銷華亭縣,這個名稱整整使用了1695年。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民已達到十三萬戶,按當時規模,中央政府升華亭縣為華亭府,次年,又將華亭府改為鬆江府。

曆史上鬆江曾有過不同的別稱,像雲間、穀水、茸城、五茸等。而其中的別稱“雲間”又與陸遜之孫有關。陸雲和陸機都是晉代名人,陸雲曾自稱“雲間陸士龍”。從此,“雲間”就成為鬆江的又一別稱。到了唐代,王勃撰寫的《滕王閣序》中“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更是把鬆江的別稱推向了全國。

鬆江是一個琴棋書畫名人輩出的地方。明代,鬆江畫派、鬆江詩派、鬆江詞派興起,董其昌為其中的佼佼者,集書、畫、詩詞於一身,是繪畫領域中鬆江派的開創者。

鬆江派也有華亭派、雲間派、蘇鬆派等別稱,是中國畫流派之一,是晚明鬆江府治下的三個山水畫派的總稱。一是以趙左為首,稱為“蘇鬆畫派”;二是以沈士充為首,稱為“雲間畫派”;三是以顧正誼及其子侄輩為代表,稱為“華亭畫派”。其中“蘇鬆派”和“雲間派”都源起於宋旭,趙左和宋懋晉同師宋旭,宋旭是“吳門畫派”領袖沈周的弟子。沈士充師從宋懋晉,兼師趙左。這些畫家除宋旭外,都是鬆江府人,山水畫風格互有影響,故總稱“鬆江派”。

畫史上最早提出“鬆江派”名稱的是範允臨(1558─1641年),他是被公認為“鬆江派”領袖的董其昌的朋友。據他記述,吳派的人,看見趙左、董其昌、顧元慶(顧正誼之子)的畫,覺得與自己的門派不同,就稱他們為“鬆江派”。

按照範允臨的評價,這三個人的畫,“能力追古人,各自成家”,表現出晚明吳派傳人模仿沈周、文征明的不同風格。

由此看來,在當時,“鬆江派”隻是一個統稱,或者說,還沒形成一個正式的稱謂,更談不上有公認的領軍人物,而是“各自成家”“各自立派”。

當然,鬆江畫派的形成與興盛,並不僅僅在於它藝術實踐上的另辟蹊徑,也並非取決於它的風格特征在整體趨勢上的相近。“鬆江派”的形成,取決於畫派的開創者與骨幹畫家們在繪畫創作理論方麵的趨同。被畫史列入鬆江諸畫派的畫家,既有董其昌的同輩人,也有他的前輩及後繼畫家。這些畫家之間,藝術上有著傳導、啟悟、相互交流、互相激勵和前後傳承等錯綜關係。

“鬆江派”最重要的繪畫主張,無過於“南北宗”論了。“南北宗”論構成了鬆江畫派理論建樹的根基,重構文人畫的理想,使他們走在一起,並形成了晚明最大的山水畫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