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萬事由天莫苦求 (2)(1 / 2)

文林(1445年-1499年)字宗儒,因為祖籍在湖廣衡山,所以自號“衡山”,其子文徵明生後兩年(1472年)中了進士。起先做了永嘉縣、博平縣的縣令,其後在南京太仆寺任寺丞。做了幾年官後,辭職回家。而1497年朝廷下旨讓他出任溫州知府,但他堅辭不受,仍然以生病作為說辭。而這時唐伯虎還沒有參加提學考試,便對他進行了勸諫。送給文林一首詩《送文溫州》進行解勸。據說這是唐伯虎唯一的一首“四言詩”,這篇詩的序比詩文本體更有名,這篇序使文林對他刮目相看,進而才有其後幫助唐伯虎擺平方誌的事情。

寅稚冠之歲,跌放不檢約,衡山、文璧與寅街相儔,又同井鸂;然端懿自持、尚好不同,外相方圓,而實有塤篪之美璧。家君太仆先生,時以過勤居鄉,一聞寅縱失,輒痛切督訓,不為少假。寅故戒栗強恕,日請益隅坐,幸得遠不齒之流。然後先生讚拔譽揚,略不置口,先後於邦閭耆老、於有司無不極,至若引跛鱉、策駑饘然。是先生於後進也,盡心焉耳矣。

且夫周文之聖,積累仁義,詩人詠之曰:“得四臣而天下附。”孔子之教,冊籍紀焉,曰:“有顏子、季路、閔、曾、遊、夏之徒,而道益彰。”今蓬巷之士,頌先王守圈模茹,藿冠素羹,葵飯脫粟,逶迤寬博,其異於鼓刀負販之人,若芥發耳。不先有所引擢,後有所推戴輔翊,其何能自致於青雲之上傳言曰:“朋友不信,不獲乎上矣。”此後輩之所以必賴也。而為前輩者,道有所論援,相與優息,而無獨知無從之歎;而後輩則高山在瞻,有所標的,是上下相成也。今之後輩,被服姣麗,伸眉高論,旁視無忌,不複識有前輩之尊與益也,是豈長者絕之哉?庶後進之彥,以寅觀,則和前輩之用心用人也矣。

今先生出刺溫,以病謝不報,赴郡有期:即當為詩以餞,敢又書此,以敘寅之所以德先生,而無可為報者也。

日月徂暑,時風布和。

遠將仳離,撫筵悲歌。

左右行觴,緝禦猥多。

墨劄參橫,冠帶崔峨。

衠弦嘈嘈,嘉木婆娑。

孔雀西南,止於丘阿。

我思悠悠,慷慨奈何。

文林看後非常高興,便將詩文給了蘇州知府曹鳳欣賞。曹鳳字鳴歧,別號西野,河南汝寧新蔡人,也很有文采。他不但和文林相交,與沈周的關係也不錯。他早就聽說沈周有個很好的學生叫唐伯虎,今天一見這篇文章非常驚訝,唐伯虎的才華比自己估計得還要高。

當文林知道唐伯虎被方誌取消資格之後非常著急,但他卻行將赴任。因此,臨行前便請曹鳳幫忙斡旋。而這時,沈周也開始為了自己弟子的仕途進行活動,正在家中丁憂的皇帝的老師老狀元吳寬(1435-1504年,明代詩人、散文家、書法家。1472年會試、廷試獲第一,和程敏政一同教授過明孝宗)、正在京中為官的老榜眼王鏊等好友也暗中使勁,最終使得方誌為唐伯虎安排了一場“錄遺”,即補考。由知府曹鳳做主考官。這其實是一種隋唐前“九品中正製”的延續,該製度由地方官向朝廷推薦人當官。而“錄遺”也是地方官有意為當地的名士打開方便之門。可以說,唐伯虎的這次考試並不是太露臉。但他第二年高中解元,將一切遺憾全都掃得蕩然無存。

長河堅冰至,北風吹衣涼

唐伯虎又考了個第一名,成為人見人敬的唐解元,前途光明一片。

唐伯虎、文徵明在1498年共同參加了秋闈,結果唐伯虎高中解元,文徵明卻名落孫山。唐伯虎起初高興得手舞足蹈,請他吃飯的人、投懷送抱的美嬌娘、溜須拍馬之徒,也如過江之鯽一樣多得數不勝數。知道結果的當天,唐伯虎便被請去赴宴,還做了一首《金粉福地賦》惹來人們的矚目。回來之後,忽然想到了落榜的文徵明,連忙到文徵明的房間。剛一進去,就聽到鼾聲大震。挑簾一看,隻見文徵明正躺在床上和衣而睡。旁邊的桌幾上放著一張紙,旁邊筆墨硯齊全。唐伯虎一看,隻見上麵寫著《客夜》。

旅館沉沉睡思遲,新寒自擁木綿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