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變成了名人 (2)(1 / 2)

《南京大屠殺》在1998年1月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榜,許多人都覺得難以置信。你或許會說,這是一匹黑馬。沒錯,我們(還有純如)從來不敢想象居然會有這樣一天,但它確實發生了。

選擇南京大屠殺60周年之時出版這本書最開始是純如的主意,現在證明這真是個好想法。書正式發行前一兩個月,外界已經開始關注起這本新書,而這都是純如的努力使然。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校友雜誌的11月號上刊登了一篇關於純如的長文,而她的照片也出現在封麵上。與純如的圖書簽售旅行同步,大學生和草根華人團體在美國的東西海岸以及加拿大各大城市組織了相關會議。接下來,中、英文報紙雜誌,國家電視台和廣播電台對純如進行了采訪。圍繞這本書刮起了一場風暴。我忠實地記錄下了所有關於純如的外界反應和媒體報道。我們住在美國各地的朋友也寄來了當地報紙關於純如的報道。我無法描述當時我們的激動心情。那時候,我們生活的主要意義似乎就在於跟進純如的新聞。純如也與我們保持著密切聯係,每天都把那些激動人心的事告訴給我們。

12月1日《新聞周刊》節選了純如書中部分內容之後,幾家主要英文報紙也登出了相關書評,其中包括《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在1997年12月11日刊登於《華盛頓郵報》的那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中,肯·林格爾(Ken Ringle)寫道:“1937年發生於南京的事情一向少有人知,但它卻灼痛著一個女人的靈魂。”這篇文章配發了一張純如手捧新書接受采訪的照片。此外還刊登了兩張南京大屠殺的照片,一張照片上日本士兵正在用中國人進行刺刀練習,另一張中,一個日本士兵正在處決中國俘虜,而其他日本士兵站在一旁笑著圍觀。

12月14日,南京大屠殺60周年紀念日後一天,《紐約時報》書評周刊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東亞研究專家奧維爾·謝爾(Orville Schell)為純如的書寫了一篇長篇正麵評論。他寫道,“在她新近出版的重要著作《南京大屠殺》中,身為屠殺幸存者後人的張純如詳細描寫了那些恐怖的殺戮,她的憤怒可以理解。”這篇文章再次使用了日本士兵以中國人作為刺刀練習靶子的照片。這張照片很難從讀者的記憶中抹去,不管看了多少次,它仍令人震驚,令人作嘔。

至於中文媒體方麵,北美華文報紙12月份都做了關於純如新書的報道。太平洋的另一端,在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所有的報紙也都大篇幅報道純如的書,其中包括香港最有影響力的英文報紙《南華早報》、中國的《人民日報》以及台灣地區的一些大報。台灣的出版公司天下文化將此書譯成中文,於1998年1月出版。但從1997年12月2日到9日,這本書的部分章節就已經分九次連載於台灣的一家報紙上。

如此廣泛的曝光度使得這本書在全美很快售罄。純如舉行過簽售儀式的所有書店都出現了缺貨現象,一時洛陽紙貴。當純如12月抵達多倫多時,ALPHA多倫多分會主席王裕佳向組織成員提議,籌集一筆款項,購買1 000本書捐給加拿大的高中和公共圖書館,這使得書店裏頓時一書難求。純如在電話裏向我們抱怨說,這很丟人,她看見那麼多的人前來參加她的簽售儀式,但他們卻買不到書。純如隻能在藏書簽上替那些排著長隊的讀者簽名。整個圖書簽售巡回活動中,純如向出版商抱怨了好幾次。出版商告訴她,僅僅出版兩個星期後,這本書就已經加印第五次了。他們已經在盡可能地加快印刷速度,但每次加印隻印了1 000本。他們根本沒想到純如的書會登上暢銷書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