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巧妙遊說秦王(1 / 2)

張儀在遊說秦王的時候,一向注重語言的藝術。一次,張儀對秦惠王說:“我聽說這樣三句話。第一,實際上不知道而亂講的,是為不聰明。第二,知道了不講的,是為不忠,不忠的人應當死。第三是知道了,也講了,但講得不詳細、不清楚,也該死。”實際上,張儀的意思是遇到什麼事我都要詳詳細細說給你秦惠王聽,你不要不耐煩。但是張儀不便也不能這樣直說,所以說反麵話,如講得不詳細、不清楚當死,最後還加上一句,我把我所知道的利害得失全部說給你聽,但是如果錯了,甘願領罪。他這麼一說,即使說錯了,秦惠王也不好意思責怪他了。短短幾句話,就什麼都講到了。這就是說話的藝術。

接下來,張儀向秦惠王把列國的局勢分析了一下:“天下陰燕陽魏,連荊固齊,收餘韓成縱,將西南以與秦為難。他們這種合縱的形勢,我覺得可笑,大王請放心,沒有什麼可怕。世界上有三個大原則,誰違反了其中任何一個,就非滅亡不可,這個人非失敗不可。這三個原則是:內政混亂的國家攻打政治修明的國家必然滅亡;以邪攻正必然滅亡;以逆攻順必然滅亡。”張儀指的是燕、魏、楚、齊、韓、趙這六國,每個國家的內政都很混亂,真正修明政治的隻有秦國,因為自商鞅變法以後,秦國打好了政治基礎。

張儀再分析天下的局勢說:“他們這些國家經濟不能獨立,後勤補給缺乏,把所有的人力都投入到前方備戰了。在戰場上,拿短刀的兵站在前麵,拿斧頭、長武器、重武器的在後列,可是這些國家的軍隊遇到真正的戰爭,就會逃跑,絕對沒有人冒死打仗。為什麼呢?說是獎賞,可是不給;對於處罰,也沒有徹底去執行。既然賞罰不明,人民就沒有責任感,所以就不肯犧牲打仗了。”

張儀回過來頭來分析秦國:“秦國政治修明,命令貫徹,賞罰分明,許多秦國年輕子弟,因為國家富強、環境舒適,從離開父母的懷抱起,就沒有見過敵人,一到戰場上精神就來了,看見刀子都不怕,就是燒紅的火炭都敢踩上去,死了就死了,願意犧牲的人多的是。”秦國的老百姓為什麼會做到這樣呢?張儀說:“斷死與斷生,在人的心裏是絕對不同的,‘斷’就是斷然,就是決心。斷死就是決心犧牲,斷生是決心求生投降,這兩種決心是絕對不同的,而秦國的青年之所以會斷死於前,是因為他們養成了一種戰爭責任感,有一種不怕死的精神,能夠奮發,非犧牲不可,有個人的犧牲才有國家的強盛。”因此,秦國的士兵可以一個戰勝十個,十個戰勝一百個,一百個可以戰勝一千個,一千個可以戰勝一萬,一萬個可以戰勝天下了。張儀接著把秦國當時所處的列國形勢、政治環境、地理環境、軍事環境等一一分析清楚。最後,他說出一個秦國當前所應該采取的措施,實際上也就是張儀自己心裏所希望造成的局勢。他說:“國防的經費那麼大,無法打仗,停在那裏,士兵都很困頓。經濟上慢慢虛空了,國家的農業荒廢了,國庫都空虛了,結果四鄰諸侯不服,稱霸於天下是不可能的。秦國之所以到了這個地步,都是文臣武將沒有真正盡心貢獻意見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