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觀點認為,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那麼,作為對慈溪地域元素及特質文化的最深層麵的閱讀,即以“慈溪地域文化”為主題的寫作,豐潤的不僅僅是深層閱讀後的作者的精神,也為慈溪這座發展迅猛的城市留下了詩意的精神棲息地,挖掘出這座城市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精神源泉。我以為慈溪政協組織開展“慈溪文化”課題研究,意義深遠。

文史資料的寫作與文藝作品創作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我覺得它更像建築一座城牆,它的材料是貨真價實擲地有聲,經得起時間和歲月的風吹雨打的,偷工減料的想象和浮誇隻會損壞它的堅固。

為了保證“史料的嚴謹”,我們一家人盡可能多方地搜集各方麵的材料。從2007年開始,我們搜集林漢達先生的資料,尋找林漢達的後人,走訪林漢達先生生活工作過的地方。我們曾赴北京、上海、杭州、寧波拜訪林漢達先生的家人,走訪他參加過的民進組織,他工作過的之江大學、四明中學……林漢達的幼子林文虎先生以七十餘歲高齡的抱病之身(2010年10月病逝),翻箱倒櫃地尋找漢達先生的材料,他撰寫的回憶文章《林漢達》對此書的成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林文虎先生的妻子謝文漪女士,以家人般的熱切接待了我們,她保存的《紀念林漢達先生特刊》為我們提供了不少資料;林漢達的長孫林力平先生,這個舞蹈理論領域裏的專家一如他的祖父一樣的真誠善良,為這本書的成稿,付出了真心和感情,他從自己家和姑姑(林漢達女兒)家搜集的照片為這本書增色不少;張景成的兒子張統尉先生,這個已經是滿頭銀發的老先生,找到了他父親與林家的書信來往;童銀舫老師提供了他收藏多年的林漢達著作,這些泛黃的、價格不菲的舊書,有的已經脫線,一翻開來,有紙屑落下。而慈溪市政協教文衛體和文史資料委員會的三次研討活動,各位領導高屋建瓴的指導,學習文史組老師們務實求真、精益求精的幫助,更令我受益匪淺。民盟慈溪市基層委員會、慈溪市委統戰部、慈溪市圖書館、民盟寧波市委會、民進寧波市委會、民進中央委員會、民進上海市委會,都對此書表示了關注,並提供了方便。

十幾萬的文字並不多,但落實到一字一句、一章一節卻都實實在在。五年的時間,一千多個日子,在人生長河中並不長,但落實到一飲一啄、一顰一笑卻真真切切。羅科技、羅馬、康俊,還有我年過古稀的老父親,他們承擔的資料篩選、整理、修正,以及走訪工作,為本書的成稿贏得了大量的時間,從時間意義上來說,他們延長和豐厚了我的生命;而從心理意義上,這本書因為他們的共同參與,成了我們一家共同的成果,它見證著我們這一生的相伴,溫暖而親密。

任何成就都是前人層層疊疊的辛勤積累而成的。這本書在大家的共同幫助和努力下成稿,如果有一定的價值,那麼也是林漢達先生之子林文虎的《林漢達》、民進上海市委會和上海之江大學校友會聯合編印的《紀念林漢達先生特刊》、慈溪市政協編寫的《慈溪文史資料第六輯》、慈溪籍現代漢語大師房玉清先生的《林漢達傳略》,還有慈溪市政協教文衛體和文史資料委員會中對林漢達先生關注多年的各位老師們的研究成果,是書中提及的所有作者和他們的作品共同造就的。也因此,借本書出版的機會,我要向所有幫助、支持本書出版的親友們真誠地說一聲:謝謝!

康華君

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