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靈州都督出將入相崔敦禮(1 / 2)

一、先祖仲方 曾築長城

在大唐駙馬薛萬徹和右衛大將軍李大亮、中國門神尉遲敬德之後,擔任靈州都督的,是後來成為唐朝宰相的固安昭公崔敦禮。崔敦禮也是唐朝“出將入相”的著名大臣,他死後被準予陪葬昭陵。《昭陵碑錄》有《太子少師中書令開府儀同三司並州都督上柱國固安昭公崔敦禮碑》,因為崔敦禮不但是將軍、宰相,還是唐初一位有名的詩人,不少學者對其詩文都有專門的研究。例如,唐詩研究學者戴偉華的《初唐詩賦詠物興寄論》中,就論及唐初四傑和魏徵、崔敦禮、謝堰等初唐著名詩人。

崔敦禮(596~656年),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出生於隋朝的官宦人家(另一說出生在隋開皇十三年,即公元593年)。先人是山東博陵崔氏,是當地著名的大姓。北魏末年,崔氏家族遷到關中。所以,一般史書說崔敦禮是雍州鹹陽(今陝西鹹陽市)人。他的先祖崔仲方,官至隋朝的禮部尚書。這位靈州都督崔敦禮的先祖崔仲方,與靈州也有特殊的關係。

隋文帝開皇五年(585年),時任司農少卿的崔仲方被派到靈州,“發丁三萬,於朔方、靈武築長城,東(西)距河,西(東)至綏州,綿亙七百裏,以遏胡寇”。有關專家考證,崔仲方當年修築的七百裏隋長城,西起今靈武市黃河東岸,東經寧夏鹽池、陝西橫山到陝西綏德。不過,寧夏境內當年崔敦禮先祖崔仲方所修的隋長城,現在遺跡不明,有待考古專家進一步考證。

二、仰慕蘇武 被囚不屈

崔敦禮本名崔元禮,是唐高祖李淵為其改名崔敦禮。崔敦禮自幼廣涉文史書籍,特別注重節義。他非常仰慕漢朝蘇子卿堅貞不屈的為人。蘇子卿就是著名的蘇武,蘇武牧羊的故事,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蘇武字子卿,西漢杜陵(今陝西西安)人。天漢元年(前100年),漢武帝派蘇武出使匈奴,匈奴貴族扣留了他,並且,威逼利誘,讓他投降,蘇武堅貞不屈,被匈奴發配到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一帶)。就這樣,蘇武曆盡千難萬苦,堅持十九年寧死不屈。直到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因為匈奴和漢朝和好,蘇武才被遣回,官典屬國。武德中期,唐高祖拜崔敦禮為通事舍人。

崔敦禮不僅仰慕蘇武,而且在行動中學習實踐。唐高祖曾任命盧江郡王李瑗為幽州都督。貞觀九年(635年),查到盧江王李瑗曾與太子建成密謀殺害李世民,唐太宗派通事舍人崔敦禮前去幽州,召盧江王李瑗“入朝對簿”。李瑗心中犯疑,懼怕有變,於是舉兵造反,囚禁了唐太宗的特使崔敦禮。李瑗脅問崔敦禮京師之事,崔敦禮“竟無異詞”,“不為所言”。後來,朝廷事先派去“輔行”李瑗的右領軍將軍王君廓,設計平息了李瑗的叛亂,殺了李瑗,到獄中放出朝廷特使崔敦禮,崔敦禮這才免於一死。唐太宗得知崔敦禮在幽州的表現之後,“聞而壯之”,十分稱讚,下詔遷崔敦禮為左衛郎將,並賜以金幣、良馬。

三、靈州都督 建立戰功

唐太宗接著提任崔敦禮為中書舍人,四遷兵部侍郎,約在貞觀十七年(643年)又派他出任靈州都督。在靈州,崔敦禮也多有建樹,因此,唐太宗將他從靈州詔回,提升為兵部尚書,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崔敦禮守護大唐北部邊境十多年,非常熟悉北方少數民族的情況,可以說崔敦禮是唐朝著名的民族事務專家。他從小就仰慕漢朝出使匈奴的蘇武的為人。所以,唐朝皇帝多次派他出使少數民族突厥、回紇、薛延陀諸部,進行安撫工作。崔敦禮每次關於民族問題的奏章,都被皇帝準允。在北方,突厥滅亡以後,薛延陀乘機發展自己的勢力,把北部的回紇、拔野古、同羅、仆固等,置於統治之下,逐漸發展為擁有二十萬兵力的強大勢力。貞觀十五年(641年),薛延陀發同羅、回紇、靺鞨、霫等部眾,度漠屯兵二十萬(一說八萬)於白道川(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東北),侵犯唐朝邊境。唐太宗命崔敦禮與大將李勣等合兵擊破,並將薛延陀餘眾安置到祁連山一帶。唐初有三個歸附唐朝的最著名的少數民族將領:契苾何力、阿史那杜爾、執失思力。其中契苾何力是鐵勒族契苾部人,他在唐擊吐穀渾之戰、滅高昌之戰等戰爭中都立過大功。貞觀十六年(642年)十月,大唐左領將軍契苾何力向皇帝提出回涼州探親,因為他的母親姑藏夫人、弟賀蘭州都督沙門都在涼州,唐太宗準他“歸覲”探親,並“撫其部落”。但是,他發現他的部落都要投奔薛延陀,他勸阻不聽,反被抓到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牙帳,何力盤坐在地上,拔出佩刀,大喊:“豈有大唐烈士而受屈辱於蕃境,天地日月,願知我心!”當即割下自己的左耳,真珠想殺他,被夫人勸阻。消息傳到朝廷,唐太宗為之流淚,即派兵部侍郎崔敦禮“持節諭薛延陀”。崔敦禮與薛延陀使者沙锛羅同往,崔敦禮到薛延陀後,傳達了唐太宗的旨意,並對他說要把新興公主嫁給真珠為妻。新興公主是唐太宗的第十五個女兒。真珠大喜,於是放了何力,並與崔敦禮商定了婚期。敦禮與何力同歸見太宗,唐太宗感動何力的忠誠,拜他為右驍衛大將軍。(《資治通鑒》卷一九六)崔敦禮也被升為靈州都督。當時,真珠派侄兒突利設獻馬五萬匹、牛駝一萬口、羊十萬頭,迎娶公主。何力獻策,說最重的禮是夷南(真珠毗伽可汗名)本人親自來迎親,自帶聘禮,自迎公主,或長安、或靈州。但是他預料,因為各方麵原因,真珠肯定不能如期到靈州,這樣,太宗就可以有理由絕婚。結果唐太宗接受了何力的建議,讓突利設回去告知真珠,要他親自到靈州迎親,唐太宗也要親自送公主到靈州。結果,正如何力所料,真珠未能如期到達靈州,唐太宗本來也並不想嫁公主給他,於是,責真珠愆期,與他‘絕婚’,也就不到靈州了,要不然,唐太宗會兩次來靈州的。貞觀二十年(646年)回紇等部因為幫唐朝破薛延陀有功,準其過賀蘭山,臨黃河,遣使入貢,唐太宗親自到靈州(今寧夏吳忠市)與各少數民族會盟。設宴招待,接受各酋長“降款”,被尊為“天可汗”。唐朝置六府七州。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任命的瀚海都督少數民族將領回紇的吐迷度,因為內部衝突,被部下所殺。唐太宗就又派崔敦禮出使回紇,前去“綏定”,解決問題。他去了以後,安定了回紇的各個部眾,立吐迷度的兒子為可汗,解決了回紇的內部矛盾,另立左郎將婆潤為左驍衛大將軍、大俟利發、瀚海都督,使持節回紇部落諸軍事。唐太宗所以被少數民族尊為“天可汗”,應該說是與靈州都督、民族事務專家崔敦禮的民族工作的功勞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