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屯墾大使 造福寧夏
武則天時期,有一位寬厚聞名的宰相,特別是能與屯田士兵同勞動、共甘苦,他就是營田大使婁師德。
唐朝著名宰相、西北屯墾專家、營田大使婁師德,雖然不是靈州總管或都督,但是,他是以都督兼“知靈(州)、夏(州)營田事”,“往還靈(州)、夏(州),檢校屯田”。他一生在今寧夏、甘肅、陝西、青海以及內蒙古五省區廣大地方屯墾,卓有成效。其中“靈”是靈州,“夏”是夏州,北魏改統萬鎮置,治所在岩綠,唐改名朔方,在今陝西靖邊縣白城子。也就是說婁師德是包括靈州在內地區的“營田使”。“營田使”是古代一個官職,專門負責屯田,在唐代多為總管、都督或節度使兼任。所以,婁師德這位營田大使,就相當於一位靈州的都督,也屬於靈州鎮將,對寧夏農業經濟的發展作出了特殊的貢獻,有必要給他也列傳。
二、長史預言 宰相氣質
婁師德(630~699年)字宗仁,鄭州原武(今河南省原陽縣)人。《舊唐書》說他“弱冠,進士第”,也就是很年輕時就當了進士。最初,被唐高宗授予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尉。當時他的上司,任揚州長史的盧承業,非常欣賞他的才幹,曾對他說:“你有能當宰相的氣質,我要以子孫相托,怎麼可以拿官屬常禮相待?”對他特別尊敬、關照。後來的事實證實了盧承業的預見,婁師德果然當了大唐宰相。
三、屯墾西北 武後稱讚
唐高宗上元(674~676年)初,婁師德被任命為監察禦史。當時吐蕃進犯塞北,招募“猛士”征討,婁師德“戴紅抹額”上表應詔請為猛士,唐高宗非常高興,“特假朝散大夫”,隨軍西討吐蕃。永淳元年(682年),吐蕃入寇河源軍,河源軍使婁師德率軍抗擊,與吐蕃作戰於白水澗,八戰八勝,頗有戰功。唐高宗任命婁師德為兵部員外郎、左驍衛郎將、河源經略副使,並對婁師德說:“卿有文武材,勿辭也。”唐將劉審禮戰死,婁師德奉命出使吐蕃,收敗亡人於洮河邊。見婁師德至,吐蕃首領論讚婆等,自赤嶺操牛酒“迎勞師德”,婁師德向吐蕃人曉諭大唐國威,講述利害關係,吐蕃為之“畏悅”。於是,唐高宗升任婁師德為殿中侍禦史,兼河州司馬,並知靈、夏等營田事。開始了他在今寧夏、甘肅、陝西、青海以及內蒙古等地的屯田事業。中國古代屯田發展,以漢、唐、清三代最盛,成效最顯著,這也是這三個朝代在中國曆史上經濟最發達、國家最強盛的一個重要原因。
武則天天授初年(690年),武後授婁師德為左金吾將軍,兼檢校豐州都督,仍知靈、夏營田事。《新唐書·婁師德傳》記載:婁師德率領大軍,鎮守邊疆,亦兵亦農,而他本人竟然能親自“衣皮袴,親率士屯田。積穀數百萬,兵以饒給,無轉餉和糴之費”。作為一位唐朝的都督、封疆大吏、營田大使、守護邊陲將軍,親自與將士一起穿著皮褲在塞北大地開墾農田,種植糧食,確實應該說是難能可貴。婁師德的屯田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收獲糧食“積穀數百萬”,軍隊有了充裕的軍糧供應,不需要從其他地方運輸或購買,也節省了國家大批經費開支。武則天特別下詔書稱讚、慰勞婁師德:“卿素積忪勤,兼懷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自卿受委北陲,總司軍任,往還靈、夏,檢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積。不煩和糴之費,無複轉輸之艱,兩軍及北鎮兵數年鹹得支給。勤勞之誠,久而彌著,覽以嘉尚,欣閱良深。”武後的稱讚並不過分,的確,婁師德的屯田業績非常突出,影響特別深遠。婁師德在邊疆二十多年的屯田成就,為後來唐玄宗更大規模屯田發展,中國曆史出現盛世“開元之治”奠定了基礎。
四、預言應驗 官拜宰相
武則天長壽元年(692年),召回婁師德拜夏官侍郎、判尚書事,第二年,拜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就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是事實上的大唐宰相。這是武則天改的,她後來又改了回去。也就是說,六十二歲的營田大使婁師德,因功勳卓著最終拜了大唐的宰相,應了當年揚州長史盧承業的預言。但是,武後還是希望老宰相能發揮自己的專長,她對婁師德說:“王師外鎮,必藉邊境營田,卿須不憚劬勞,更充使檢校。”於是,又派年逾花甲的老將婁師德為河源、積石、懷遠(今寧夏銀川)等軍及河、蘭、鄯、廓等州檢校營田大使,仍知靈、夏營田事。後來又改任秋官尚書。證聖元年(695年),吐蕃進犯洮州,朝廷命婁師德與夏官尚書、朔方道行軍總管王孝傑討之。唐軍與吐蕃大將論飲陵、讚婆軍大戰於素羅汗山,唐軍大敗。王孝傑被免官,貶為庶人;婁師德也因為戰敗而被貶為原州(今寧夏固原)員外司馬。萬歲登封元年(696年),六十六歲的婁師德又被武後任命為左肅政禦史大夫,仍並知政事,再當宰相。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又入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同年,兼檢校右肅政禦史大夫,仍知左肅政台事,並派他與狄仁傑等分道安撫河北諸州。神功元年(697年)拜納言,累封譙縣子。後來又讓他充隴右諸軍大使,仍檢校河西營田事。聖曆二年(699年),突厥進犯,武後又任命70歲的老將婁師德為檢校並州長史,充天並軍大總管,抵禦突厥。當年九月,婁師德逝世,終年七十歲。武後再贈涼州都督,諡曰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