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身高貴 官宦之家
唐朝時期,有一位文官出身、兩次出鎮靈州、擔任靈州都督和大總管的大將軍,這就是曾事高宗、武後、中宗、睿宗四朝的著名宰相唐休璟。
唐休璟(627~712年),名璿,字休璟,後來以字代名。他生於世代官宦人家,曾祖父唐規,是後周時的驃騎大將軍,封安邑縣(今山西運城的安邑)公;祖父唐宗(《新唐書》又作唐世宗),隋朝大業末年,曾任朔方(今陝西靖邊北白城子)郡丞,正遇上朔方郡人梁師都鬧割據,要占領郡城,遭朔方郡丞唐宗拒絕,唐宗領兵堅決反抗梁師都,寧死不屈,結果被梁師都殺害。唐休璟本人自幼就成為孤兒,性格孤僻,不大喜歡說話。但他努力學習,先後受教於名學者馬嘉運、賈公彥,分別給他傳授《易》《禮》,終於舉明經高第,考中了進士。
二、守衛營州 升任司馬
唐高宗永徽(650~655年)中,唐休璟被任命為吳王府的典簽。後來,高宗調他到營州(治柳城,今遼寧朝陽)任州府的文職小官——戶曹。唐高宗調露元年(679年),北方突厥單於反唐,打敗唐將蕭嗣業,還誘惑煽動奚族、契丹族侵掠唐朝州縣。後來,奚族、羯胡族與桑幹突厥也起兵反唐。調露元年(679年)十月,突厥與奚、契丹大軍進攻營州,營州都督周道務派營州戶曹唐休璟率軍反擊。唐休璟雖然是文官,但他為保衛營州,毅然領兵大破突厥等兵於獨護山,打退了突厥的進犯。獨護山之戰,唐休璟斬獲甚眾,遏製了突厥的進攻,為保衛營州立下戰功,因此唐高宗特下旨,超拜唐休璟為豐州(在靈州北,治五原,今內蒙古臨河縣,轄境相當今天內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其迤北一帶)司馬。唐朝時期,“司馬”之官就是一個州的佐官,在刺史、將軍之下,綜理一州之事,參與軍事計劃。
三、保存豐州 初顯才幹
唐高宗調露元年(679年),突厥可汗阿史那骨篤祿起兵反唐,進攻唐朝北方各州之地。弘道元年(683年)三月,阿史率突厥大軍圍單於都護府,司馬張行師被殺,唐朝勝州(治榆林,僅內蒙古托克托西南)都督王立本、夏州(治岩綠,今陝西靖邊白城子)都督李崇義率軍前往救援,先後被突厥打敗。以後,突厥大軍包圍豐州,豐州都督崔智辯率部在朝那山(今內蒙古五原南、黃河北)迎擊,唐軍大敗,都督崔智辯陣亡。突厥連敗唐朝三大都督,朝廷震驚,唐高宗和大臣們商議,準備放棄豐州,遷徙豐州的百姓,把他們移居到靈州和夏州安家。時任豐州司馬的唐休璟,堅決不同意廢罷豐州,他力排眾議,上書皇帝說:“豐州控河遏賊,號為襟帶,自秦、漢已來,常為郡縣,土酬良美,尤宜耕牧。隋季喪亂,不能堅守,乃遷徙百姓就寧、慶二州,致使戎、羯交侵,乃以靈、夏為邊界,唐初,貞觀末始募人以實之,西北一隅,方得完固。今若廢棄,則河傍之地複為賊有,靈、夏等州人亦不自安(業),非國家之利也。”正是由於唐休璟的堅持,唐高宗接受了他的建議,豐州得以保存。後來的事實證明,在唐朝抵禦突厥的戰爭中,豐州起到了重要的戰略作用,而唐休璟也由此名聲大振。
四、安西都護 靈州都督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逝,武則天執掌皇權。由於在保豐州問題上的出色表現,垂拱(685~688年)中,武則天重用唐休璟,派他出使西域,任安西都護府副都護。永昌元年(689年)五月,吐蕃連續占領西域安西四鎮,武則天命文昌右相韋特價為安息道行軍大總管,閻文古為副使,與吐蕃決戰,結果,唐軍大敗,韋特價被武則天解職流放。剛剛到任不久的唐休璟收容了前方敗回的士兵,組織守衛,安定了西部邊境。唐休璟被提升為西州刺史。然後,他上表武後,奏請朝廷派兵收複安西四鎮。長壽元年(692年)武則天根據唐休璟的建議,派熟悉吐蕃軍情的右鷹揚衛將軍王孝傑為武威軍總管,統兵收複了安西四鎮,“亦休璟之謀也”,也有唐休璟獻策謀劃之功勞。
在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唐休璟被任命為靈州都督。關於這一任命,《全唐文》卷二五七《右仆射太子少師唐璿神道碑》中記載有:“公諱璿,字休璟……長壽中……為西州刺史……無何,遷靈州都督……未幾,攝右肅政大夫檢校涼州都督。”《新唐書》本傳中也記載有:“垂拱中遷安西副都護。會吐蕃破焉耆,安息道大總管韋特價等敗,休璟收其潰亡,以定西土。授靈州都督。乃陳方略,請複四鎮……聖曆中,授涼州都督、右肅政禦史大夫、持節隴右諸軍副大使。”此外,《大唐新語》也記載有:“唐休璟為靈武道大總管……則天令宰相商度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