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文武全才兩鎮朔方郭元振(1 / 3)

一、出身富戶 少年入仕

靈州鎮將中有一位長期守邊,曾事大唐四朝的大將,兩任宰相又是詩人,文武全才,曾經被唐睿宗和唐玄宗兩次任命為靈州的鎮將,他就是兩次出任朔方軍大總管的郭元振。他在坐鎮西北邊防期間,頗有建樹。

郭元振(656~713年),名震,字元振,以字行。魏州貴鄉縣(今河北大名東北)人。郭元振本人生的“長七尺,美須髯”,風流倜儻。他先進私塾讀書,後在十六歲時與薛稷、趙彥昭一起為太學生。郭元振雖然出身於富裕家庭,家財萬貫。但他少年時代,就表現出灑脫豪爽,為別人不吝嗇金錢的個性。有一次,他家給他送來四十萬貫錢,數目很可觀,當時有一個人對他說,自己家貧,五世未葬,可不可以把錢借來治喪?郭元振不假思索就把錢全給這個人,沒有一點吝嗇,甚至也不問他的姓名。這件事情使大家甚為驚歎。郭元振十八歲考取進士,隨即出任通泉縣(今四川射洪縣東南)縣尉。在任期間,他還是不拘小節,曾“盜鑄及掠賣部中口千餘,以餉賓客”,引起百姓“厭苦”。武則天詔他入京,準備處罰他,但他獻上《寶劍篇》(一作《古劍歌》)借寶劍訴說他自己渴求皇帝知遇的豪情壯誌,武則天甚為讚賞,讓學士李嶠等人傳閱。因為愛惜他的才能,特加授郭元振為右武衛鎧參軍,後進奉宸監丞。

古劍歌

郭震

君不見昆吾鐵冶飛炎煙,紅光紫氣俱赫然。良工鍛煉經幾年,鑄得寶劍名龍泉。龍泉顏色如霜雪,良工谘暖歎奇絕。琉璃匣襄吐蓮花,錯鏤金環生明月。正逢天下無飛塵,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綠龜麟。非直結交遊俠子,亦嚐親得英雄人。何言中路遭棄捐,零落湮淪古獄邊。雖複沉理無所用,擾能夜夜氣衝天。

二、巧定吐蕃 初顯才能

長壽元年(692年)九月,武則天派郭元振為出吐蕃大使,與吐蕃大將欽陵談判。欽陵提出要大唐撤出安西四鎮軍隊,分十姓突厥之地。郭元振斥責欽陵是要兼並,談判破裂。武則天詔大臣們商議,眾說紛紜。郭元振上奏,提出“利或生害,害亦生利”,他認為吐蕃願和談,有利有害,處理好有利,處理不好有害。他精辟地分析了他所掌握的吐蕃內部矛盾以及與周邊諸國的矛盾,認為吐蕃要四鎮應婉言拒絕,同時多派使臣赴吐蕃,離間其君臣關係,“宜為計以緩之”。武則天接受了郭元振的建議。結果,數年之後,吐蕃果然發生內亂,欽陵被除殺,讚婆降唐,武則天派郭元振等率騎迎接,封讚婆為特進和規德王。因此,大唐西部邊疆得以穩定,避免了戰亂,這次郭元振獻策,初顯才能,功不可沒。久視元年(700年)在唐休璟率大軍與吐蕃的戰爭中六戰六勝,此戰郭元振“參與其謀”,因功被拜為主客郎中。

三、出鎮涼州 夷夏畏慕

大足元年(701年),武則天讓郭元振改任武職,升遷為涼州(今甘肅武威)都督、隴右諸軍(治鄯州,今青海樂都縣)州大使。那時,涼州地界南北僅有400裏,涼州城非常堅固,但吐蕃、突厥一日便可達到城下,多次侵入掠奪,軍民不得安寧。郭元振到任以後,采取了多項措施。第一,在涼州以南硤口新建和戎城(今甘肅古浪縣),又在涼州以北漬口新建白亭軍(今甘肅民勤縣東北)。這樣,郭元振控製了河西交通要道,唐軍得以憑險防衛,敵軍不敢再輕易攻到涼州城下,為大唐河西拓地一千五百裏,涼州城也得以安定。第二,郭元振在涼州任將期間,不但建設軍塞,而且還讓士兵屯田,興修水利,改進耕作,養殖蠶桑,河西農業得以發展,儲備的軍糧可供數十年之用。郭元振在涼州先後任職五年,政績突出,風神威壯,對付敵軍又善於撫禦,令行禁止,受到“夷夏畏慕”,涼州河西地區百姓交口稱讚,“河西諸郡置生祠,揭碑頌德”,這在當時應該是不多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