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高麗人 隸臨淄王
唐朝開元九年(721年),正是蘭池都督胡人康待賓叛亂,西北戰事頻繁發生,朔方形勢緊張的時候,唐玄宗特派他的家奴、親信、輔國大將軍、霍國公王毛仲到靈州,任朔方道防禦討擊大使,與王睃等人一起征討康待賓。因為也曾經是唐朝朔方鎮將,主事靈州,而且,王毛仲這個人與唐玄宗關係非常特殊,因此,雖然主事時間不長,也為其作傳。
王毛仲本是高麗人,他的父親曾經擔任唐朝的遊擊將軍,但因犯事沒官,成為官奴。因此王毛仲出生以後,他的身份也就是一個官奴。不久,他被安置在臨淄王李隆基王府,長期當奴隸。但是畢竟王毛仲是將軍的兒子,他從小就“性識明悟”,臨淄王非常喜歡,讓他經常服侍左右。臨淄王出任潞州別駕時,又遇到李宜德(後來立功改為李守德),此人武藝高強,善騎射,但是為別人當奴,臨淄王就“以錢五萬”買了李宜德。這樣,臨淄王有王毛仲和李宜德做左右侍從。同時,臨淄王還廣結豪傑,賜給飲食、財帛,這些人對臨淄王也都像王、李二人一樣,忠心耿耿。王毛仲特別能“悟”臨淄王“旨”,“待之甚謹”,臨淄王對王毛仲“益憐其敏惠”。王毛仲、李宜德等人,後來都成為李隆基稱帝的得力幹將。
二、討韋氏逆 超授將軍
景龍三年(709年),臨淄王李隆基回長安,以王毛仲和李宜德二人“挾弓矢為翼”,不離左右。當時宮中有“千騎”。所謂“千騎”,就是皇家衛隊。早在唐太宗貞觀年間,皇帝就曾經選官戶蕃口中的少年“驍勇者”一百人,每次出獵,讓這些人“持弓矢於禦馬前射生”。還讓他們“騎豹文韉,著畫獸文衫”,稱為“百騎”。到武則天時,逐漸增加人數,稱為“千騎”,分別隸屬於左右羽林營。後來又發展為“萬騎”,置大使統領。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李顯“遇弑”而死,韋後立少帝李重茂為唐殤帝,自己掌權。她任命自己的親信韋播、高嵩為羽林將軍,控製千騎營。營長葛福順、陳玄禮等不服,就向李隆基“訴冤”。正巧李隆基已經與劉幽求、麻嗣宗、薛崇簡等“謀舉大計”,就讓劉幽求向葛福順等傳達行動密令。葛等都發誓:願決死聽命。六月二十日,李隆基發動了“除大逆,安社稷”的宮廷政變,李宜德緊跟李隆基,而王毛仲不知為什麼沒有跟著殺入宮中。韋後、安樂公主以及其黨羽韋播、高嵩等人皆被殺。李旦即位為唐睿宗,當晚,新皇帝獎勵有功之人,以李隆基“大勳,進封平王”,劉幽求等知政事,麻嗣宗、薛崇簡、葛福順、李宜德等皆授封,為大將軍或中郎將。王毛仲數日而還,雖然有負於李隆基,但李隆基這次不予責怪,還奏請超授王毛仲為將軍。
三、唐元功臣 封大將軍
唐睿宗接著讓李隆基為太子監國。李隆基上奏睿宗,改左右萬騎、左右營為左右龍武軍,與左右羽林軍為北門四軍,以葛福順、王毛仲等人統領。龍武軍將軍都是功臣,受到皇帝賞賜,號為“唐元功臣”。當時許多長安良家子弟,為避征徭,紛紛“納資以求隸於其中”。在龍武軍中,王毛仲權勢最大,起先他被封為“知東宮駝馬鷹狗等坊”,不到一年,王毛仲的官已經做到大將軍,位居三階。
禁軍首領、龍武將軍王毛仲參加了平息太平公主的謀亂,為李隆基當皇帝,掃除了最後一個障礙,立了大功。延和元年(712年),太平公主在唐睿宗跟前挑撥是非,說太子李隆基想當皇帝,但弄假成真,唐睿宗真的把皇位讓給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位,是為唐玄宗,改元先天。但是,太平公主等人決定發動宮廷政變,處死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唐玄宗先下手為強,一舉消滅了太平公主及其黨羽。在這場生死決鬥中,王毛仲率禁軍誅殺了太平公主的重要黨羽、宰相肖至忠、岑羲等人,立了頭功。王毛仲因功被授予輔國大將軍、左武衛大將軍、檢校內外閑廄兼知監牧使,並且進封為霍國公,實封五百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