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玄宗三子 曾用五名
在中國,凡是讀過中學曆史書的人,都知道唐朝有安史之亂,有“唐肅宗靈武即位”。這位唐肅宗與寧夏有著三次特殊的緣分:第一次,少年唐肅宗十六歲封忠王時,就曾領朔方節度大使;第二次,安史之亂爆發,他作為皇太子再一次出任朔方節度使;第三次,大唐皇太子親自來到朔方節度使治所靈州,即大唐皇帝位,史稱唐肅宗。因為靈州也稱靈武郡,故史書記載唐肅宗“靈武即位”。一個皇帝不在京師即位,而在遠離京師的西北重鎮靈州即皇帝位,並且平息叛亂,再造唐朝,這在中國古代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筆者想不出還有哪個皇帝在京師以外哪個州城即位。由於李亨在遠離京師長安的西北邊塞重鎮靈州即位,唐肅宗李亨在靈州指揮平定安史之亂使大唐王朝又延續了一百多年。而在大唐一百一十三位靈州鎮將中,在唐朝60多位朔方節度使中,以及所有到過靈州的曆朝曆代的高官中,職位最高的,要算李亨,因為他領朔方節度大使時就是唐玄宗三皇子,後又在靈州即位,成為大唐第七代皇帝。
唐肅宗李亨(711~762年),父親是唐玄宗。唐玄宗在位四十六年,總共有三十個兒子,李亨是他的第三個兒子。李亨自小“仁愛英悟,得之天然”,稍大以後,特別聰明,記憶力超人,“聰敏強記,屬辭典麗,耳目之所聽覽,不複遺忘”。因此,唐玄宗非常喜歡他這個聰明過人的“三皇子”。《新唐書·肅宗本紀》中就記載著:肅宗“性仁孝,好學,玄宗尤愛之”。於是,玄宗為三皇子下詔,命當時著名的詩人、文人賀知章、潘肅、呂向、皇甫彬等人,做三皇子的宮廷教師,“侍讀左右”。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唐玄宗讓李亨繼承了他的皇位,這就是唐肅宗,756~762年在位,在位6年。
唐肅宗於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九月三日,出生於唐朝京師長安東宮別殿,母親是元獻皇後楊氏。李亨先後有五個名字:出生時叫李嗣升,開元十五年(727年)正月,改名為李浚,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改名為李璵,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改名為李紹,天寶三年(744年)又改名李亨。
二、朔方大使 河北元帥
先天元年(712年)九月,剛剛即位的唐玄宗便下詔封自己年僅兩歲的三子李嗣升為陝王。開元三年(715年),五歲的李嗣升又被拜安西大都護、河西四鎮諸蕃落大使。開元十五年(727年)正月(一說三月),玄宗給陝王李嗣升改名李浚,改封忠王。同年五月,下詔任十六歲的忠王李浚為朔方節度大使、單於大都護。按唐製,親王任命為節度使稱大使,他不一定到任,可以遙領,而由副大使知節度使事。但是已經十六歲的忠王,既然領朔方節度大使,還是多多少少過問過靈州節度府的事,了解靈州任職的官員的情況。
開元十八年(730年)北方的奚和契丹進犯邊塞,唐玄宗任命十九歲的三皇子忠王李浚為河北道元帥,以信安王李煒為副元帥,禦史大夫李朝隱、京兆尹裴妯先等八個總管,領兵十萬討伐。忠王出發時,玄宗命朝中百官在光順門送行,與忠王相見。曾經是第一任朔方節度大使當時任左丞相的張說,在見到忠王以後,對學士孫狄、韋述說:“嚐見(唐)太宗寫真圖,忠王英姿穎發,儀表非常,雅類聖祖,此社稷之福也。”張說在唐朝是以善預見而出名的,他說忠王像唐太宗,這次便讓他說準,忠王後來就是當了皇帝。兩年後,開元二十年(732年),八總兵大軍在信安王李煒統帥下大破奚和契丹,玄宗以忠王“遙統之功,加司徒”。
三、立皇太子 危者數四
大唐出名的奸相李林甫,是因為巴結受玄宗恩寵的武惠妃,才於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授“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當上了宰相。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受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望子成龍心切,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壽王瑁當上皇太子,就勾結奸相李林甫誣陷皇太子李瑛與光王李瑤、鄂王李琚謀反。皇太子李瑛因此“得罪”被廢,並被逼自殺,其他兩個皇子也被殺。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準備立新皇太子,詔奸相李林甫商議,李林甫就向玄宗極力推薦武惠妃的兒子壽王瑁。但是,唐玄宗以後又喜歡上了壽王瑁的妃子楊玉環,並很快將其占為己有,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楊貴妃。因此,唐玄宗沒有接受李林甫的推薦,而是立三皇子忠王李璵為皇太子,改名為李紹。但後來又第五次改名為李亨。
但是,李亨皇太子的道路上充滿危險。李林甫是唐朝有名的奸相,他對人表麵友好,暗地裏陷害,人稱“口蜜腹劍”。他在宰相職位十九年,勾結宦官、嬪妃,爭寵固權,政事敗壞。由於李林甫沒有推薦忠王,而忠王卻當了皇太子,李林甫害怕對自己不利,就先後設下“韋堅之獄”和“柳勣之獄”,用以打擊皇太子,使皇太子四次遇到危險。刑部尚書韋堅的妹妹是皇太子李亨的妃子,姐姐又是皇帝的親兄弟李隆業的妃子,本來是皇親國戚,深受皇帝恩寵。同時,還是李林甫的親戚。但李林甫認為他是太子黨,就千方百計陷害,誣告韋堅與邊帥皇甫明結謀,想共立太子為帝。玄宗大怒,讓禦史台調查,發現韋堅、皇甫明曾與太子在正月十五燈會街上相見。其實他們是偶然相遇。韋堅、皇甫明下獄,韋堅貶為縉雲太守,皇甫明貶為淄川太守。李林甫落井下石,繼續陷害,韋堅兄弟在貶所被殺,大興冤獄,牽連數十人。使皇太子地位幾乎遇到麻煩。柳勣是太子李亨的妃子杜良娣的妹婿,李林甫也用陷害手段,誣告良娣有過,柳勣受牽連下獄,逼得太子李亨也不得不以“情義不睦”,提出與妃子離婚,算是逃掉危險。此外,還有前邊王忠嗣傳中,李林甫教唆王忠嗣原部將魏林告王忠嗣要立太子為帝,玄宗開始大怒,後來想過來,認為不可信,李亨又躲過一劫。但李林甫並不甘心,繼續依靠楊國忠“恣為汙穢”,害怕太子李亨的英武,重用安祿山等蕃人為將,“潛謀不利,為患久之”。在天寶十一年(752年),李林甫死後不久便發生了安史之亂。
四、安史之亂 再使朔方
唐玄宗在位長達三十年,前期他勵精圖治,任用大批有才能的良臣、良將,國力強盛,文化繁榮,百姓生活富裕,創造了與唐太宗“貞觀之治”齊名的第二個大唐輝煌時期,史稱“開元之治”。但是,他在位後期,沉迷於宮廷酒色絲竹之間,特別是天寶三年(744年),納其子之妃楊玉環為自己的貴妃之後,專以聲色自娛,不問朝政,重用以“口蜜腹劍”臭名昭著的李林甫為宰相,之後又重用楊貴妃哥哥楊國忠,以及宦官高力士,對貴妃之家賞賜無度,朝政黑暗,百官敢怒不敢言。由於戰爭的需要,邊鎮軍事力量不斷擴大,許多節度使擁兵自重,發展成地方割據勢力。導致安史之亂爆發。天寶十三年(754年)正月,範陽等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來朝見駕,太子李亨密奏玄宗“識其有反相,請以罪誅殺之”。但玄宗不聽,太子李亨的意見沒有被父皇接受。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和部將平盧兵馬使史思明,果然在範陽以“誅楊國忠”為名,發兵十五萬(一說二十萬)起兵造反,史稱安史之亂。由此證明,太子李亨前一年的預見是正確的。十二月,安祿山攻陷東都洛陽,進占京師長安,自稱大燕皇帝。唐玄宗立即下詔命皇太子李亨“監國”,“親總諸軍進討”。因為安祿山是以誅楊國忠為名,軍民切齒痛恨楊國忠,楊國忠害怕,與楊貴妃商議,先派河西節度使哥舒翰為皇太子前鋒兵馬元帥,領兵二十萬守潼關,讓李亨先不要出馬。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哥舒翰兵敗,安祿山進入潼關,朝廷大驚。唐玄宗出逃四川,秋七月,任命皇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都統朔方、河北河東、平盧節度使”,收拾殘局,負責平叛。這樣,李亨就第二次與靈州結緣,再次成為治所在靈州的朔方節度大使,但因其是皇太子,故隻是由他來領朔方節度大使,實際朔方節度府事,還是由朔方節度使郭子儀負責。唐玄宗特別下詔書:
命皇太子監國仍親總師徒東討詔
李隆基
通三立極,正維之業大;明兩作離,繼照之功博。是以貞我萬國,必在元良,弼予一人,歸之上嗣。將寄丈人之律,實資長子之師,亦既戒嚴,當除群慝。皇太子亨,仁明植性,孝友因心。稟上德之粹靈,宅中和之正氣。恭敬之虔,豈伊橋梓,剛柔之適,無取韋弦。韞公忠而事君,總文武而行己,既不絕馳之美,可稱問膳之勤。以三善之明,助百揆之務,邇安遠肅,天平地成。屬凶險負恩,稱兵向闕,人神同憤,命爾撫軍。將徼福於宗祧,以保安於社稷。憑天之德,何響不濟?順人之心,所戰必克。庶清彼氛沴,以寧我國家。宜令太子監國,仍即親總師徒,以誅叛逆,取今月二十三日先發。所司準式,務從省便,無使勞煩。布告遐邇,鹹令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