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代世襲 大唐都督
在大唐靈州鎮將中,還有一位少數民族大將軍、宰相仆固懷恩,他是郭子儀的朔方軍將領,被稱為“虎將”,曾任朔方節度使,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戰功赫赫。他是再造唐朝立大功之人,後來被激反唐,兵敗病亡,新舊唐書都為之列傳,不過,是放在《叛臣》之中。
仆固懷恩(?~765年),唐肅宗、唐代宗兩朝少數民族傑出大將,鐵勒仆骨(固)部族人。鐵勒部落首領仆骨歌濫拔延之孫,後來其語訛傳為仆固氏。該部落原居住在阿爾泰山地區,遊牧為生。貞觀二十年(646年),鐵勒九姓大首領率部歸唐,唐太宗以其九姓部落分別置瀚海、燕然、金微、幽陵等九都督府於夏州(今陝西至寧夏鹽池一帶),安置九部落,作為蕃州以防禦邊境。其中,仆骨部首領歌濫拔延被唐太宗授以右武衛大將軍、金微都督府都督。仆骨拔延子為仆骨乙李拔,仆骨乙李拔子為仆骨懷恩,祖孫三代世襲金微都督。天寶中期,仆固懷恩加左領軍大將軍同正員、特進,在王忠嗣(開元末)、安思順(天寶中)先後出任朔方節度使時,仆固懷恩都是他們的部將、朔方軍將領,因為他“善格鬥,達諸蕃情,有統禦材”,而被王、安兩節度使“委為心腹”。
二、隨郭平叛 累立戰功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反叛,唐玄宗任命郭子儀為靈武郡太守(即靈州刺史)、朔方節度使,左領大將軍朔方軍將領仆固懷恩又跟隨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東征討伐叛軍。仆固懷恩收複雲中(今山西大同市),打敗安部將薛忠義於背度山,殺七千騎,擒薛忠義之子,下馬邑(今山西朔縣東)。進而,會同李光弼戰常山(今河北正定)、趙郡(今河北趙縣)、沙河、嘉山,擊敗史思明軍。
三、靈武勤王 搬回紇兵
唐肅宗即位以後,仆固懷恩隨朔方節度使宰相郭子儀五萬大軍來靈武勤王,保衛新皇帝。唐肅宗即位時沒有多少軍隊,“唯依朔方軍為根本”。安祿山命叛將阿史那從禮率同羅、仆骨五千騎兵出塞,誘使河曲、六胡州部落數萬人,進掠朔方,威脅靈武,郭子儀率仆固懷恩進擊。仆固懷恩治軍嚴謹,他的兒子仆固玢戰敗降虜,繼而又自己逃回,懷恩怒,叱斬之,將士懾駭,無不以一當百,皆殊死戰,大破虜兵,盡繳獲其器械、駝馬。為了增強兵力,肅宗詔仆固懷恩與敦煌王李承寀出使回紇,請求援兵,回紇答應派兵,可汗以女予李承寀為妻,請肅宗下嫁公主,回紇可汗遣首領隨仆固懷恩入朝。後來肅宗以寧國公主下嫁回紇毗伽可汗,毗伽又以少子登裏請婚,肅宗以仆固懷恩女嫁登裏,毗伽死登裏立為可汗,立懷恩女為可敦(回紇可漢妻稱呼,即漢人之皇後)。回紇兵在平定安史之亂中,起了很大作用,這是仆固懷恩在平叛中的一大功勞。
四、收複兩京 朔方副使
在收複兩京戰役中,仆固懷恩常為先鋒,勇冠三軍。至德二年(756年),下馮翔、河東,襲潼關,破安太清,攻相州。一次至渭水,無船可渡,懷恩與將士們一起“抱馬鬣以逸”。在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懷恩與王升、陳回光、渾釋之、李國貞“五虎”將伏白渠大敗叛軍李歸仁部。肅宗命懷恩統回紇四千騎兵擊叛軍,懷恩“戰悍,脫甲援矛直搗陣”,“眾驚靡”。仆固懷恩以本部兵馬和回紇鐵騎軍,從靈武一直打到潼關,所向披靡,威震天下,“以收兩京有殊功,詔加開赴府儀同三司、鴻臚卿,封豐國公”,升任朔方節度副使,成為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的得力副手。在郭子儀、李光弼統帥下,仆固懷恩在肅清叛軍安慶緒五個月大小戰鬥中,“常為先鋒,堅戰大陣,必經其戰,勇冠三軍”,“功冠諸將”,因功又升任朔方行營節度使,進封大寧郡王。後李光弼代郭子儀,懷恩仍為朔方節度副使,守河陽,衝鋒陷陣,功冠諸將。光弼治軍嚴肅,懷恩所憚,與史思明戰邙山,又不聽令,敗之。肅宗思其功,召入為工部尚書,“寵以殊禮”。
五、升任宰相 節度朔方
唐代宗即位以後,重新啟用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命仆固懷恩為朔方行營節度,仍為郭副使。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叛軍史朝義番漢叛軍號稱十萬進逼關中,朝野驚恐。回紇新王是登裏可汗,其妻登裏可敦(可敦,回紇可汗妻稱呼,即漢人之皇後)是仆固懷恩之女,登裏可汗要求與嶽父相會,因為兩軍對陣,懷恩不敢答應,唐代宗為了爭取回紇軍,特賜懷恩“鐵券”和“手詔”,準予他們相會。翁婿二人在太原相見,懷恩勸說女婿登裏可汗幫助大唐,登裏可汗便率領回紇大軍改助叛為助唐討叛。代宗非常高興,命懷恩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領河東、朔方軍節度行營及鎮西、回紇兵馬。懷恩統率朔方、河東諸道及回紇大軍征討史朝義,懷恩子仆固瑒為唐軍先鋒,奮勇向前,消滅叛軍。斬首一萬六千級、擒獲四千人、降者三萬,再度收複東都。唐軍進入河北,寶應二年(763年)正月,史朝義自殺,安史叛軍其餘大將相繼投降,安史之亂平息。仆固懷恩因功加尚書左仆射、中書令(宰相),充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加太子少師。仆固瑒因功拜檢校兵部尚書、朔方行營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