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將門之子 奉天定難
大唐晚期,有一位兩次擊敗吐蕃入侵塞北朔方的著名節帥,為保衛朔方邊塞的鞏固、人民的安寧,立下了很大的功勞,這就是在唐憲宗時期的元和十年(815年)至元和十五年(820年),出任朔方靈鹽定遠等城節度副大使、靈武節度使的大將軍杜叔良。
杜叔良,出生地不詳,從《全唐文》的《授杜叔良左領衛大將軍製》中,我們知道他是“將門之子”,也就是說其父輩擔任過大唐將官,他本人是一位出身將門的大將軍。正因為如此,杜叔良自幼“不墮弓裘”,而是“頗閱《詩》《書》”,這就是說,杜叔良從小不隻是練習武藝,而且也多讀《四書》《五經》,詩、文兼通,所以,他“素明韜略”,是一位懂得軍事謀略的軍事家。在唐德宗時期,朱泚叛亂,德宗逃到奉天,許多忠於大唐朝廷的名臣良將紛紛起兵救駕,史書上說是“奉天定難”,杜叔良也曾率軍討伐朱泚叛軍,保衛德宗皇帝,他也被譽為“奉天定難”的功臣之一。
二、節度殉職 叔良接任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十八日,靈武節度使李光進病逝於靈州節府理所。憲宗立即任命神策軍長武城使杜叔良接替李光進,出任朔方、靈鹽、定遠城節度觀察使,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有的記載為朔方、靈、鹽、定遠等城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兼靈州大都督府長史。其實意思是一樣的,就是擔任靈州朔方藩鎮的節帥。
三、吐蕃犯塞 叔良敗之
唐代宗時,吐蕃族進入朔方賀蘭山駐牧。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吐蕃向大唐朝廷提出要求以賀蘭山為界,山以東為大唐管轄,山之西歸吐蕃所有。經過了安史之亂的唐王朝已經在走下坡路,全國各地,許多藩鎮割據,擁兵自重,朝廷國貧兵弱,唐代宗隻好被迫應允。但是,吐蕃並不因此而滿足,他們還是時常入侵擾掠,雙方爭戰頻繁。吐蕃成了唐王朝後期北方的一大隱患。唐憲宗元和十三年(818年)的定遠城之戰,是唐軍與吐蕃在靈州管轄今寧夏石嘴山市一帶,展開的一場有相當規模的戰爭。
史書記載:元和“十三年十月壬戌,吐蕃寇宥州,靈武節度使杜叔良敗之於定遠城”。古宥州在今內蒙古鄂托克旗南五百裏,本是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年),平康待賓以後“遷其入於河南”遷戶置宥州,以寬宥為名,領諸降戶。天寶末,寄理於經略軍,不置軍鎮。元和九年(814年),唐憲宗因為該地居其中,總統蕃部,北接天德,南援夏州,而經略軍遙領靈武,憲宗準李吉甫奏複置宥州。定遠城故址在今寧夏平羅縣姚伏鎮。此城是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朔方軍大總管郭元振所建。當時,郭元振認為“西城遠闊,豐安勢孤,中間千裏無城,烽堠杳渺”,於是建了這座城,以為駐軍之所。西城即另一位朔方大總管張仁願所築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豐安城故址在今寧夏中衛。定遠城的建設,意在加強西受降城與豐安城之間的戰略聯係,構築一條防禦突厥的沿黃河的軍事防線。
唐憲宗元和十三年(818年)十月,吐蕃入侵宥州,靈武節度使杜叔良統帥朔方軍在定遠城抗擊吐蕃,展開一場大戰。吐蕃方麵參戰的將土多達兩萬餘人。這一仗杜叔良統帥朔方軍大獲全勝。唐軍斬殺吐蕃兵兩千多名,俘虜吐蕃節度副使一名、判官長行三十九名,並且繳獲了大量羊、馬。從投入兵力,斬殺人數,俘虜官員,以及繳獲物品等數量來看,這場戰爭應當頗具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