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唐朝宗室詩人李廓(1 / 2)

一、籍貫郡望 大唐宗室

唐文宗李昂時期(827~840年),有一位朔方節度使李廓,他是一位出自大唐宗室“以詩名聞於時”的著名詩人。但他到底是出任朔方節度使還是朔方節度使從事,專家們有不同看法。傅璿琮主編的《唐才子傳校箋》認為,李廓是朔方節度使;而陳冠明先生的《李廓行年稽考》認為,應該是“朔方節度使從事”。但我想如果李廓是節度使當是靈州節帥;如果是節度使從事,也是靈州節帥的一位高級幕僚。無論前者或後者,大唐宗室詩人李廓到過靈州,在靈州使府任要職,應該都對靈州有過貢獻,因此也給李廓作傳。

李廓(約792~851年),籍貫為郡望,唐李姓郡望人多為隴西成紀人,據專家考證,他係大唐宗室,是唐高祖李淵的堂弟襄邑恭王李神符的六世孫。李神符曾任並州大都督,封上柱國。李廓的父親李程(766~842年),唐德宗貞元十二年(796年)狀元及第,後又登博學宏詞科,入仕任藍田縣尉,性懶,日影過八塊磚才入署辦公,人稱“八磚學士”。元和三年(808年),出任隨州刺史,元和八年(813年)為成都少尹、劍南西川節度使行軍兵馬。元和十年(815年),召回京師,出任兵部郎中,知製誥。元和十一年(916年)正拜中書舍人,權知京兆尹事,元和十二年(917年)春,權知禮部貢舉,元和十三年(918年),任禮部侍郎,後封彭原郡公。長慶四年(824年)任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後任司空、司徒、節度使、東都留守,政績顯赫。李廓本人約於貞元八年(約792年)前後出生在這個宗室家庭。

二、元和進士 為東宮官

李廓出自大唐宗室,父親又是顯貴,所以,一般來講,應該以蔭補齋郎、三衛、千牛、背身等官職,但是,李廓“少有誌勳業,攬轡慨然,而未肯屑就,遂困場屋中”。他自幼立誌要幹一番大事業,不願意靠宗室子弟身份以蔭補官,而要和父親一樣以科舉入仕。然而,李廓的科舉之途並不順利,因此“遂困屋中”。正如《夏日途中》詩中所表述的:“無成歸故裏,自覺少生輝。”這種失落的心情在他專門寫的《落第》詩中,尤為突出。

落第

李廓

榜前潛製淚,眾裏自嫌身。氣味如中酒,情懷似別人。

暖風張樂席,晴日看花塵。盡是添愁處,深居乞過春。

直到元和十三年(818年),約二十七歲的李廓才得以進士及第。李廓中了進士以後被授以司經局正字之官。司經局正字是東宮的官職,從九品下,是專門負責刊正經籍文字的。“身從左中尉,官屬右春房”,《長安少年行》詩十首,都是寫東宮之冶遊,“金紫少年郎”,就是任司經局正字時所作。李廓的詩精彩的還有寫錢塘江大潮的詩句:“一千裏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憶錢塘》);寫夫妻離別悲涼情景詩句:“長恨雞鳴別時苦,不遣雞棲近窗戶。”

三、鄠縣縣尉 往來唱酬

寶曆元年(825年)年末,約三十四歲的李廓,被任命為鄠縣縣尉(今陝西戶縣),鄠縣距離長安很近,屬於一個京畿縣。李廓自東都洛陽赴任時,詩人無可有《冬夜姚侍禦宅送李廓少府》詩相送。

在鄠縣期間,李廓與無可、賈島等詩人來往密切,他們互相“往來唱酬”。賈島與李廓的詩有:《酬鄠縣李廓少府》,姚合有《寄鄠縣尉李廓少府》《酬鄠縣李廓精舍南台望月見寄》。寶曆三年唐文宗太和元年(827年),李廓被罷鄠縣縣尉之職。無可、賈島與被罷官的李廓曾在淨業寺相遇,無可寫有《淨業寺與前鄠縣李廓少府同宿》,賈島也有《淨業寺與前鄠縣李廓少府同括》,以紀念這次相逢。詩中有“家貧初罷吏,年長怕驚蟄”句,“初罷吏”是說李廓剛剛被罷官,“驚蟄”二字,說明是在太和元年(827年)的秋天。

四、監察禦史 西川行營

太和二年(828年),李廓被罷鄠縣縣尉之後不久,剛登基的唐文宗,又任命李廓為監察禦史,並派他奉使持“雙旌”,赴西川劍南行營。當時劍南節度使為前宰相杜元穎。當地遭到外族入侵,吐蕃或是南詔,節度使杜元穎向朝廷求救,故唐文宗以李廓為監察禦史,並持節奉使赴劍南節度使行營。但也是時間不長,第二年,即太和三年(829年),李廓已回京師任新職。就在李廓回到長安的太和三年(829年)冬十一月,吐蕃大舉進攻劍南,唐文宗調荊南等四節度使支援西川,蜀軍還是大敗,杜元穎被貶為循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