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篤信釋教的節帥李彥佐(1 / 2)

一、抵禦黨項 節度朔方

唐朝靈州佛教盛行,從龍興寺到廣濟寺,史書多有記載。唐朝後期有一位朔方節度使李彥佐,曾經兩次出鎮靈州,此人在靈州尊崇佛教,特為靈州龍興寺僧人增忍修建白草院。

唐武宗會昌三年(843年)十月,黨項寇鹽州,朝廷任命武寧節度使李彥佐出任朔方靈鹽節度使,抵禦黨項,李彥佐第一次坐鎮靈州,一直到會昌五年(845年),防止了黨項的侵擾。

二、肅宗時期 有龍興寺

在唐朝,曆代皇帝都篤信佛教,作為大唐塞北大門的靈州的曆任節帥,也不例外,都尊崇佛教。早在唐肅宗至德(756~758年)時期,靈州佛教就相當興盛,那時靈州就有龍興寺,寺內住持名辯才,圓寂之後,漆布裹之。到後來,唐昭宗(889~904年)時候朔方節度使韓遵節帥舉奏皇帝,昭宗特敕,諡曰能覺。

三、篤信釋教 建白草院

唐朝後期,靈州佛教寺廟更加興盛。李彥佐節使靈州,唐朔方靈武龍興寺有一位住持僧名增忍(?~871年),據《宋高僧傳》卷二十六載:“釋增忍,俗姓史氏。沛國陳留人也。典謁之年登其鄉校。百氏簡策寓目入神。藝文且工。乃隨計吏數舉不捷。”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來到朔方,“薄遊塞垣,訪古賀蘭山。中得淨地者白草穀。內發菩提心。頓掛儒冠直歸釋氏。乃剃草結茅為舍”,“羌胡之族競臻供獻酥酪”。至會昌五年(845年),朔方靈鹽節度使李彥佐“嘉其名節”,於靈州龍興寺為增忍建別院,取其“始修道之本地”名為白草院。增忍曾經在白草院刺血書寫諸經。

四、再鎮靈武 增忍寫經

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朝廷再次任命李彥佐鎮靈武。李彥佐又拜訪高僧增忍,《增忍傳》載:“李(彥佐)公慮其枯悴,躬往敦論曰:‘師何獨善一身行小乘行。胡不延惜生性任持教法。所利博哉。’增忍執情膠固,遂著《三教毀傷論》以見誌。靈州節帥李彥佐覽而益加崇重。”

至唐懿宗鹹通十二年(871年)七月十日。增忍“示滅於白草院。春秋五十九。以十月十七日。藏神於水館之南建塔焉。初忍刺血寫經。總二百八十三卷。畫盧舍那。閣三十五尺。門一丈六尺。起樣畫大悲功德三軸。自著《大悲論》六卷。並藏諸篋笥焉”。

鹹通十二年(871年),出任靈鹽節度使的唐弘夫,了解到增忍的事跡,“仰其遺跡”,向唐懿宗上“奏乞旌勸”。懿宗“敕諡大師曰廣慧”,建“塔曰念定”。

五、朔方史氏 靈州無跡

唐末,靈武節度使韓尊創修廣福寺,廣福寺還出了一位靈州史家之人,成為高僧。《宋高僧傳》又載:靈州廣福寺住持“釋無跡。姓史氏。朔方人也”。當唐宣宗時候,“禦宇佛法中興”。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正月十三日,“決誌舍家。投(靈州龍興寺)白草院法空大師為弟子。操執密縝拂攘囂塵。鹹通三年(862年)用賓於京室。得戒度於西明寺矣。凡於百藝悉願遊焉。慕定林威能畫戴安道能琴。我則講貫之餘兼而綜習。先是唐恒(弘)夫嚐坐鎮朔方。後於輦下相遇。以家僧之禮待焉。蓋知言行相高複能倡導。聞(唐)恒(弘)夫白兩街功德使。請隸西明寺。旋屬懿宗皇帝於鳳翔法門寺迎真身。右宣副使張思廣。奏跡充乎讚導。悅懌上心宣賚稠厚。(唐僖宗)光啟(885~888年)中,傳授佛頂熾盛光降諸星宿吉祥道場法歸本府。府帥韓公聞其堪消分野之災。乃於鞠場。結壇修飾。而多感應。(唐昭宗)景福(892~893年)中,太尉韓公(韓遵,大唐靈州節度使)創修廣福寺。奏跡住持。皆以律範繩之。塞垣閑求戒者必請為力生焉”。“後唐同光三年(925年)乙酉歲四月一日坐終於丈室。筋骨如生風神若在。蕃漢之人觀禮稱歎曰。昔至德中當府龍興寺有高士辯才坐亡。遂漆布之。幹(乾)寧元年府。今跡師可不異時而同事哉。中書令韓公命工布漆焉。莊宗(923~926年)朝軍府從事薛昭,紀為碑頌德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