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左散騎常侍上柱國劉潼(1 / 2)

一、出身官宦 劉晏從孫

研究唐史的陳誌學先生在《試論唐代武官的入仕之途徑》的論文中指出,唐朝中央文官出為統軍之帥或方鎮鎮將,安史之亂以後,有十四人多為儒學之士,步入宦途,多經過使府辟召,其中有劉潼和唐持二人,他二人先後都曾坐鎮靈州。

劉潼出身於官宦人家,先祖世代為官。特別是他的叔祖父劉晏,是大唐出名的宰相。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時,年僅八歲的劉晏獻頌,玄宗奇之,命宰相,也是後來的首任朔方節度使張說測試,試畢,張說答道:“國瑞也!”玄宗大喜,當即授八歲的劉晏為太子正宗,被眾卿譽為“神童,名震一時”。後來長大不斷晉升,官至宰相,政績斐然,特別是在“辟用財利”方麵,為朝廷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後來,建中元年(780年)遭宰相楊炎誣陷,劉晏被剛即位的唐德宗賜死,牽連數十人,“天下以為冤”。劉晏的弟弟劉暹,“天資疾惡”,以“方直”出名,曆任禦史大夫,終潮州刺史。劉潼便是劉晏的堂孫,劉暹的孫子。

二、文轉武官 靈武節度

劉潼,字子固,曹州南華人,擢進士第。唐宣宗大中初任西川節度使的杜綜任判度支使,上表劉潼任巡官,後來累遷任祠部郎中。大中初,朝廷征討黨項羌,軍隊缺乏糧食,宰相想任命劉潼出使以保證軍糧供應,但很為難。劉潼主動晉見宰相說:“上念邊饋,議遣使,潼畏不稱耳,安敢憚行?”於是,宰相上奏宣宗,任命劉潼為供軍使,出任度支河、湟供軍糧使,再轉升任京兆少尹。大中六年(852年)二月,四川“山南有劇賊,依山為剽”,唐宣宗大怒,欲發兵征討,宰相崔鉉奏言:“此陛下赤子,迫於饑寒,弄兵山穀間,不足討,請遣使喻釋之。”於是宣宗接受崔鉉意見,派京兆少尹劉潼前往宣詔。劉潼到山南,挺身直接訪問鬧事者營壘,對他們說:“皇帝有詔書赦免你們的罪過。”鬧事的“賊”都列隊下拜,約好到劉潼館驛投降。因數陳邊事,劉潼被擢升為右諫議大夫等中央文官,後來轉為武官。大中七年(853年),唐宣宗任命劉潼出為朔方、靈武、定遠等節度使,開始成為武官充邊鎮節帥。之後,大中十一年(857年)“六月,以靈武定遠等城節度使、朝散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靈州大都督府長史、上柱國、賜紫金魚袋為鄭州刺史,馳驛赴任,以給邊糧不及時也”。不久又改任湖南觀察使,很快又被召回京師,任左散騎常侍。

三、沈洵遇害 刮惡奴心

任京官多年以後,劉潼被任命為檢校禮部尚書、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出任昭義節度使。唐懿宗鹹通四年(863年)正月,“以昭義節度使、檢校禮部尚書、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劉潼為太原尹、北都留守、禦史大夫,充河東節度使。”

懿宗鹹通四年(863年)十二月,昭義節度使沈洵的家奴歸秦與沈洵的切身侍婢私通,沈洵“欲殺之,未果”。歸秦懷恨在心,便勾結昭義使府牙將作亂,攻入節度使府第,殺死沈洵並滅其全家人。昭義節度使突然遭殺害,朝廷便讓劉潼臨時代為節度,他到鎮以後,了解到沈洵任節度使,為政“治尚簡易,人皆便安”,家奴歸秦行為不軌,應該受到懲處,為沈洵以及其一家找回公道。於是,劉潼把惡奴歸秦抓起來,剖其心肝,以祭沈洵。隨即朝廷另派京兆尹李蠙為昭義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