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作弄李宗仁(1)(1 / 3)

第一節我打敗,你悔禍

蔣介石於1948年4月19日當選上所謂行憲後第一任總統後,原想激勵士氣,希望與中共的戰爭,能夠轉敗為勝,至少穩住腳跟,結果仍然每況愈下,先是這年1月,國民黨聲言一年內可以消滅共軍的有形力量,可是2月就丟了遼陽、鞍山,3月就丟了四平街、永吉,4月就丟了洛陽,5月就丟了老河口,6月就丟了開封,7月就丟了兗州、襄陽,9月就丟了濟南,10月就丟了錦州、長春、鄭州、包頭,11月就丟了沈陽、營口、保定、徐州,12月就丟了淮陰、淮安、張家口。到了1949年1月,所謂“徐蚌會戰”結束,蔣介石又損失大軍四十萬,同時丟了天津。前後一年下來,國民黨不但一年內沒消滅共軍,並且反要被共軍消滅的情況就在眼前。這年1月1日,蔣介石不得已,發表元旦文告。這一文告措辭,極可看到蔣介石及其國民黨的意識形態。這一文告,照董顯光《蔣總統傳》所說,“具有兩個重要目標,一方麵對‘共黨’舉示政府對和談之最低條件;他方麵則預示大綱俾於蔣總統退職後,副總統得據以與‘共黨’進行和談,而不致有損其為民主政府領袖與中華民國忠貞公民之責任”。(第510—511頁)其實,文告值得注意的,倒不在什麼“舉示政府對和談之最低條件”和什麼“預示大綱”,而在蔣介石個人的一種心態的顯示。這種心態,最顯著的有兩點:第一,它顯示給我們“去年一年之中,自濟南失守以後,錦州、長春、沈陽相繼淪陷”,“剿匪”一直失利。“因為剿匪軍事加重了人民負擔,加深了人民的痛苦”,人民希望和平。但是能和不能和,關鍵“乃在於共黨一轉念之間”。要先問明共黨對和平的意向究竟如何。隻要共黨“有和平的誠意”,“政府必開誠相見”。第二,“如果共黨始終堅持武裝叛亂到底,並無和平誠意”,則隻有訴諸“決戰”,“自不能不與共黨周旋到底。尤其是京滬戰區,為政治中樞所在,更不能不全力保衛,實行決戰”。蔣介石宣告“深信政府不僅在此有決勝的把握,而且整個國家轉危為安,和全體人民轉禍為福的樞機亦在於此”。(《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三十二卷,第205—208頁)。這意思就是說,政府是不怕打的,要打也會打贏的。

在蔣介石還沒發表這一文告前一星期(1948年12月24日),他接到在漢口的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禧的一通密電,指出不能再打下去了,並提出三點意見:

一、相機將真正謀和誠意轉知美國,請美英蘇三國出而調處,共同斡旋和平。

二、由民意機關向雙方呼籲和平,恢複和平談判。

三、雙方軍隊應在原地停止軍事行動,聽候和平談判解決。(《白崇禧先生訪問記錄》,第875、876頁)

密電發出後,一直沒有回音,白崇禧遂再發一密電(12月30日),承認和戰兩難的窘況,不過仍敦促以外力來支援和平。他呼籲“趁早英斷”,“無論和戰,必須迅謀決定,整個團結,方有生機,萬不可被敵分化,以蹈各個擊破之慘境。……”(同書,第876頁)

在接到白崇禧兩通密電後,蔣介石的1949年元旦文告宣布了。最有趣的,他把白崇禧兩通密電中要求政府的“謀和誠意”,轉而向共產黨要求起來。元旦文告發表後第二天(1月2日),他發了回電給白崇禧,說是“吾人既已傾吐精誠,重啟和平之門,假令共黨確能翻然悔禍……”雲雲,他打了敗仗,竟要別人“悔禍”以後才能“和”似的,豈不滑稽!無獨有偶,1949年,在1月2日同一天,蔣介石有回電給河南省主席張軫,也談到“共匪”、“悔禍”的事。

蔣介石在元旦文告叫陶希聖起草的時候,其實他已經預作下野之舉了。所以在元旦文告發表後三星期(1月21日),蔣介石終於下台了。但是他下台得很不老實,還要玩弄權術,李宗仁正好首當其衝。最出人意表,連李宗仁本人都沒有想到的是,蔣於下野前夕,怕李武裝逼宮,命令國防部保密局雲南站站長沈醉主持暗殺副總統的計劃,當李宗仁離開南京時,無論水、陸、空路,均予格殺。(詳閱沈醉《軍統內幕》上冊,第241—245頁)1965年,李宗仁自美國回歸祖國,始悉沈醉披露的內情,才恍然大悟,想到蔣氏夫婦曾熱情地要把“美齡”號座機送給李氏夫婦乘用,原來送飛機是要老命,幸虧沒有乘坐。(見同書,第245—246頁)李宗仁也幸虧沒有於蔣下野前離開南京,否則老命也不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