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解,誤人亦誤己,它會阻礙人們之間的正常交流,致使隔閡產生。默然不語,冷眼相向,抑或破口大罵,這些都解決不了誤解。以明察秋毫之眼洞悉他人的心靈世界,以冷靜、理智之心壓製心中衝動之火,誤解的種子就無可萌發;以曠達之胸懷包容世間萬物,誤會之毒便可徹底清除。如果能做到這些,心靈之泉即可永遠清澈明淨,人生之路自是永無誤會之恨。
1.放下誤解還心靈一份純淨
當我們的心靈為自己選擇了寬恕的時候,我們便獲得了應有的自由。因為我們已經放下了仇恨的包袱,無論是麵對朋友還是仇人,我們都能夠贈以甜美的微笑。佛道中常講究緣分,在眾生當中,兩個人能夠相遇、相識,那便是緣分。
當你們如果因為仇恨而相識,不可否認的是,在你們的心裏已經牢記住了對方的名字,如果你因為整天想著如何去報複對方而心事重重,內心極端壓抑,那麼倒不如放下仇恨,寬恕對方。或許,因此你可以多一個可以談心的好朋友。每一個人都需要朋友,多一份寬恕,便能令我們多一位朋友。
美國前總統林肯幼年曾在一家雜貨店打工。一次因為顧客的錢被前一位顧客拿走,顧客與林肯發生爭執。雜貨店的老板為此開除了林肯,老板說:我必須開除你,因為你令顧客對我們店的服務不滿意,那麼我們將失去許多生意,我們應該學會寬恕顧客的錯誤,顧客就是我們的上帝。在許多年後,林肯當上了總統。做了總統後的林肯說,我應該感謝雜貨店的老板,是他讓我明白了寬恕是多麼的重要。
後來林肯當選為美國的第16任總統,他曾經就那些刻薄的指責寫過一段話,後來的英國首相丘吉爾把這段話裱掛在自己的書房裏。林肯是這樣說的:對於所有的攻擊的言論,假如回答的時間大大超過研究的時間,我們恐怕要關門大吉了。我竭盡所能,做我認為最好的,而且我一定會持續直到終了。假如結局證明我是對的,那些反對的言論便不用計較;假如結局證明我是錯的,那麼,縱有十個天使替我辯護,也是枉然啊!
在生活中,我們對別人的任何反應都是自己的一麵鏡子。當我們在別人身上看到自己無法接受的一麵時,就等於告訴自己,那正是我們不願意接受自己的部分。凡是別人無法滿足我們自己所期待的,無異於提醒我們,那正是我們所必須給予自己的。
寬恕別人,就是解放自己,還心靈一份純淨。寬恕別人對我們來說並不困難,卻也不容易。關鍵的是,心靈是如何的選擇。當一個人選擇了仇恨,那麼他將在黑暗中度過餘生;而一個人選擇了寬恕的話,那麼他能將陽光灑向大地。古語常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既然如此,麵對一個人在無意中犯下的錯誤,我們為何不能寬恕呢?
學會寬恕別人,就是學會善待自己。仇恨隻能永遠讓我們的心靈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寬恕,卻能讓我們的心靈獲得自由,獲得解放。寬恕別人,可以讓生活更輕鬆愉快。寬恕別人,可以讓我們有更多的朋友。
法國19世紀的文學大師雨果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要懂得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2.放下誤會大度贏得人生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海因為能夠容納千百條河流,所以浩瀚無邊。生活中,一個心胸寬廣如大海可以包含一切的人一定是個受人尊重而又偉大的人。選擇大度,就是贏得了寶貴的人生財富。
大度容人是做人的一門藝術,寬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了不起的行為。古語有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治國之道,在於拓寬得中的寬容之說,古人就以此作為治國之道,說明寬容在社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寬容,是自我思想品質的一種進步,也是自身修養,處世素質與處世方式的一種進步。
亞曆山大大帝時常便裝出巡,到各地私訪。有一次,他率大軍駐紮在一座樹林的附近,在休息的時候他就穿著便裝四處巡視,走著走著他迷了路,這時看到一位軍官正站在樹下休息,亞曆山大大帝就過去問他:請問到司令部該走哪一條路?
那個軍官懶洋洋地叼著煙鬥,抬了抬眼皮,隨便指了一個方向。
亞曆山大向他道了謝,但想了想,又問他:請原諒,如果您允許的話,可不可以告訴我您是什麼軍銜?
軍官得意地拿下煙鬥,說:你猜。
亞曆山大猜道:你是一個上士?
軍官傲慢地搖搖頭:再猜。
那麼,你是一個少尉?
我的朋友,再猜一次吧。
你是一個少佐嗎?
比這還要大。
那你是一個大佐嗎?
軍官得意地說:嗯,這次你猜對了。
亞曆山大便向他行了個軍禮。
軍官看了看他,說:如果您允許的話,請問你的軍銜是什麼?
亞曆山大笑了笑,說:我的朋友,你也猜一猜吧。
哦,那你是上士?軍官說。
不,要比上士大一些。亞曆山大笑著說。
那你是個少佐?軍官嚴肅了一些。
還要再大一些。
那你也是個大佐?軍官站直了身子,把煙鬥拿在手裏。
繼續猜。
那麼,您是少將了?軍官的表情有些驚慌。
我比少將還大。亞曆山大說。
軍官更驚慌了:難道您是中將嗎?
再猜猜。
天啊,難道您是元帥?軍官的臉色發白了。
不,再猜一次吧,我的朋友。亞曆山大和氣地說。
軍官大驚失色:你是大帝本人?他一下跪了下去,請求亞曆山大大帝赦免他的無禮。
亞曆山大大帝笑著說:你有什麼過錯呢?我向你問路,你告訴了我,我還應該向你表示感謝呢。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宰相肚裏能撐船?這也許就是這位國王能成就一番偉業的原因之一吧。
同樣,麥金利在任美國總統的時候,特派某人為稅務主任,但被許多政客所反對,他們派遣代表進諫總統,要求總統說出派那人為稅務主任的理由。為首的是一國會議員,他身材矮小,脾氣暴躁,說話粗聲惡氣,開口就罵總統。如果當時換成別人,也許早已氣得暴跳如雷,但是麥金利卻視若無睹,不吭一聲,任憑他罵得多難聽,然後他用極溫和的口氣說:你現在怒氣應該可以平和了吧?按理你是沒有權力這樣責罵我的,但是,我現在仍然願意解釋給你聽。這幾句話把那位議員說得羞慚萬分,但是總統不等他道歉,便和顏悅色地說:其實我也不能怪你。因為我想任何人,都會大怒若狂。接著他把任命理由解釋給這位議員聽。
沒等麥金利總統解釋完,那位議員已被他的大度折服。他私下懊悔剛才不該用那樣惡劣的態度去責備一位和善的總統,他滿腦想都在的自己的錯。因此,當他回去報告抗議的經過時,他隻搖搖頭說:我記不清總統的全部解釋,但隻有一點可以報告,那就是--總統並沒有錯。
毫無疑問,在這次交鋒中,麥金利占據了上風。為什麼他能占據上風?就是因為他的寬宏大量。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對於別人的過失,必要的指責無可厚非,但若能有容乃大的胸懷去寬容別人,就會讓人生世界變得更精彩。
寬以待人,則是麵對各種誤解和委屈而毫無怨恨之心,以德報怨而不計較;不過高地要求別人,允許別人有缺點;給別人時間和空間,讓他去改進自己的缺點;給別人機會,讓他屏蔽自己的缺點;不要評論別人的缺點,不要宣傳別人的缺點,更不要抓住別人的缺點不放。古人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即是這個道理。
3.閉上一隻眼釋懷誤會衝突
有大見識的人往往不被一般人所用,所以架子奇大。那麼,也就隻有既能欣賞他的見識,又能放下身份、下決心利用其見識的人才能收服他。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鮮為人知的是,康熙也曾有過三顧的經曆。
陝西總督鄂善按照康熙的旨意,舉薦了關中著名學者李老先生,而李作為前朝舊臣,恪守不事二君的傳統道德,自稱廢疾,長臥不起,對聘請堅決不受,讓康熙碰了個不大不小的硬釘子。盡管如此,鄂善等諸官大吏們仍然按照康熙的旨意,不斷地去看望李老先生,以便見他病好之後即催促入京。康熙深感能把李老先生這樣一大批德高望重、學識淵博、深孚眾望的前朝知識分子爭取過來,對幫助他治理天下、安定社會、繁榮文化等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於是努力爭取,耐心等待,並不為一時的失敗而自餒。
康熙十七年,在實施恢複科舉和捐納製度、培植漢族青年知識分子計劃的同時,康熙還特為帶著潛在反清情緒的學界大儒開設博學鴻詞科。康熙對死不屈服的明朝舊臣並不灰心,不管來京與否都給予關心。由於一心想贏得博學大儒李老先生的合作,康熙讓陝西的大吏們天天催,以至於後來省裏官員見李依然固稱疾病,就把他從家裏一直抬到西安,陝西督撫大員親自到床前勸他進京,李老先生為此竟然絕食六天,水漿不進,還趁人不備取佩刀自刺,以死拒仕。被嚇破了膽的督撫趕快奏報康熙。康熙得知李如此剛烈,並不生氣,便吩咐下臣不要再逼他。到了康熙四十二年,康熙西巡到了西安,依然沒有忘記李老先生,讓地方督撫轉達自己尊崇當代大儒,並打算親自去拜訪之意。李老先生心裏明白,這是康熙讓他出山替清朝做事的最後手段,於是仍以有病無法接駕婉拒,沒想到康熙表示說接不接駕沒有關係,並且真的來到李家鄉的縣城,捎信說要親到李家探望病情。李老先生十分為難,竟大哭道:我雖活著,其實和死差不多了呀!終於被感動,遂讓兒子帶著自己寫的幾本書去見康熙。康熙最終還是贏了,贏在他對人才之重視上。
有的領導則不同,覺得自己地位高,架子端得大大的,動不動就說你不為我用,我還不想用你呢,這樣一來,真正有本事的人都躲得遠遠的,最後傷害的還是你的事業。
寬容是消除人們之間隔閡、解開心結的最佳良藥,寬廣胸襟是為人處世的上乘之道,對別人抱持寬容的態度。這樣不僅能使你的人際關係更融洽,還能提升你的個人品質形象,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喜愛。
美國第三任總統傑弗遜上任前夕,特地到白宮去拜訪第二任總統亞當斯,想告訴他說,希望針鋒相對的競選活動並沒有破壞他們之間的友誼。但據說在傑弗遜還沒來得及開口之前,亞當斯一見他進來便咆哮起來:是你把我從這裏趕走的!是你把我從這裏趕走的!傑弗遜並沒有把這放在心上,但鑒於亞當斯當時對他強硬的抗拒態度,也就沒再進一步交往下去,但不管是在為人處世還是政治思想上,傑弗遜對亞當斯還是一如既往的尊重。
還是數年之後,已經逐漸淡然的亞當斯才對以前的事情釋懷,一次傑弗遜的幾個鄰居去探訪亞當斯,這個堅強的老人對他們訴說了那件難堪的事,鄰居們告訴他其實傑弗遜對他非常的尊重,亞當斯聽後很是感動,緩緩地說:其實,我也是很欣賞傑弗遜的。鄰居把這話傳給了傑弗遜,傑弗遜便請了一個彼此皆熟悉的朋友傳話,讓亞當斯也知道他的深重友情。後來,亞當斯寫了一封信給他,兩人從此開始了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書信往來。
當某人從前曾冒犯你,或做了對不起你的事情,如他已認識到了自己的過錯,此時你也不妨閉上一隻眼,釋懷以往的誤會與衝突,熱情坦然地去開始新的交往。這自然不是無緣無故的寬恕,而是一種風度,同時讓對方認識你有不凡的胸襟與風度。如果能夠做到這些,你不僅能結交到很多知心好友,你的心胸和眼界也會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