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西與秦國毗鄰,雖屢遭侵割,國勢日衰,但至戰國末年,楚國仍然占據江淮一帶的廣闊地區,成為秦統一天下的最大障礙。於是,秦攻取趙國都城邯鄲(今屬河北)後,將注意力大部分都集中到了楚國。秦王贏政二十四年(前223)攻破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活捉了楚王負芻,楚國正式滅亡。就在楚國滅亡之後,可能是為了躲避亡國之後的屈辱,班氏這一支後人輾轉流徒到了北方晉、代之間。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班彪的六世祖班壹為躲避中原戰亂率領全家移居到了樓煩(今山西雁門一帶)。他善於經營,北方邊地畜牧業利潤頗為豐厚,他便精心飼養這些大牲畜,經過長期努力經營,他所擁有的馬、牛、羊等一度達到了好幾千的數目。當時整個社會的經濟相當凋敝,因為正值楚漢戰亂,社會生產遭到了嚴重破壞,農民大量流亡,賣妻鬻子,城市人口也大大減少。麵對這種殘破局麵,漢高祖劉邦不得不把恢複農業生產、穩定封建秩序作為首要任務,采取了“無為而治”的政策,一切工商業聽任其自由發展。在這種政策下,班壹的畜牧業更是如虎添翼,得到了更為迅猛的發展。在孝惠、高後時代,班壹已經成為北方邊境首屈一指的大豪強地主。
有了雄厚的財力作為基礎,班壹的兒子班孺在北方邊境成為遠近知名的任俠,他豪爽大方、慷慨仗義、扶危濟困,其名聲甚至蓋過了他的父親。而成為一名任俠必須具備仁、義、誠信、謙讓等美德,這其實並不容易。正因為如此,這往往也是後世俠客所代代遵循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任俠盡管沒有明確的政治地位,但是在關鍵時刻往往是一呼百應,連官府所不能達到的勢力範圍往往都在其掌握之中,實為社會上隱形的巨大勢力。班孺這種任俠精神與風貌,誠然與其家族長期在民風剽悍的北方邊境定居有關,同時與其家族所固有的誌節慷慨之傳統也有著緊密的關係,後來班固弟弟班超有立功絕域的豪情壯誌,正是與此一脈相承。
到了班孺之子班長的時代,班長官至上穀守,遂成為班家最早登上西漢仕途之人,這標誌著班氏逐漸由富而貴。班長之子班回被舉為本郡茂才,授長子(今陝西省東南部,上黨盆地西側)縣令。西漢時期,守令盡管隻是地方官員,但是大縣守令往往與中央高級官員級別相同,這足見班家在地方的政治勢力與影響。到了班回之子班況這一代,班況先是由薦舉孝廉,被朝廷授為郎官,後來由於功勞突出,升至上河農都尉。當時,一地的農都尉職掌農業生產,秩比二千石。在朝廷對地方官的考核中,班況連年名列前茅,得以進入中央任左曹越騎校尉。校尉是武帝時所置的軍職,略次於將軍。從班況起,班氏家族逐漸進入了西漢的中央政權並開啟了軍功上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