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聽了很高興,覺得酈道元看問題很準確。於是又問道:“那你現在有什麼想法沒有?”
“我想編一本很全麵的書,可是我的知識遠遠不夠!”酈道元答道。
“知識是靠積累的。古代有學問的人都是通過長期艱苦的努力,發奮讀書才有所成就的。你的想法很好,但要把它變為現實,必須努力讀書。”
酈道元點了點頭,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努力學習,實現自己的願望,為後代造福。
此後,隻要有機會,他就到各地考察祖國的大好河山,並做好記錄。回到家後,再結合有關地理書籍進行整理。幾年之後,他在地理方麵的知識已經十分豐富了,人們有不懂的地方總是來請教他。
後來,酈道元繼承了父親的職位,先後在山西、河南、河北、陝西、安徽等地做官。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認真處理政務,閑暇時間則大部分用在了地理考察上。但由於他為人耿直,不願意趨炎附勢,因此得罪了不少權貴。公元518年,酈道元和好友寇治同時被人陷害,丟了烏紗帽。在臨別的時候,朋友們在告別宴上一再叮囑他以後為人要圓滑一些,免得得罪太多人。但酈道元表示:“不要為了別人而失去自我,在位一天,就必須為老百姓幹一天的好事。我並不在乎被罷官,相反我很慶幸現在有充分的時間去幹我想要幹的事了。”也就是說,他要實現年少時的宏願,撰寫一本全麵的地理著作。
回到家中,酈道元便開始著手撰寫書了。他覺得《水經》這本書的寫法還不錯,隻是太不全麵了,於是他想寫一本更詳細的《水經》。此後,整整七年的時間,他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這本書的寫作之中,常常是閉門謝客,將自己沒日沒夜地“囚禁”在書房,隻是偶爾發現資料不全或需要核對時,才出去考察一番。七年之後,辛勤的勞動終於換來了收獲,一部30多萬字的《水經注》完成了。
《水經注》是以給《水經》作注的方式來撰寫的,但它的內容比《水經》要豐富得多,文字是原來的20多倍;書中記錄的河流也比原書多出1000多條。原來隻有137條,《水經注》則達到了1252條。全書知識豐富,文字也很優美;不但有地理知識的描寫,還講述了一些相關的風土人情,內容生動活潑。
許多年後的明代,徐霞客看了這本書之後連稱“好書、財書”。直到今天,它仍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