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黃道婆:創新織造技術的紡織之神(3 / 3)

接下去是“彈”。剝離棉籽後的皮棉,板結在一塊,無法用來紡紗,必須將其彈鬆。傳統的方法是用一尺多長的小竹弓來彈鬆棉花的。這種小竹弓用竹做弧,用線做弦,彈力小,效率低。黃道婆把小弓改成了四尺長的大弓,用繩弦代替線弦,而且還用檀木做的槌子擊弦彈棉。這樣比原來用手指彈撥的小竹弓效率高多了。彈棉的速度快了,彈出的棉花也均勻細致,為後麵的紡紗、織造工序提高質量創造了條件。黃道婆改進的這種彈弓,直到現在有時在農村還能見到。

“紡”是指紡紗。當時鬆江一帶用的棉紡車都是舊式單錠手搖紡車,功效很低,要三四個人才能供上一架織布機的需要。而且這種車的原動輪較大,紡錠的轉速較快,紡紗時棉紗往往因牽伸不及造成拈度過高而易於崩斷。針對這種情況,黃道婆對傳統紡車做了幾處大膽的改動:首先是增加紗錠,由一枚變為三枚,並將手搖改為腳踏,從而使勞動強度有所降低,功效卻大大提高;其次是改動原動輪的輪徑,使之適當縮小,這就降低了紡錠轉速,解決了棉紗斷條問題。經黃道婆改進的這種三錠腳踏紡車,由於性能良好,很快就得到推廣,被人們廣泛采用。三錠腳踏紡車是紡織技術史上的一大發明,它比歐洲出現的類似紡車早了幾個世紀,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紗機械。這種三錠腳踏紡車操作起來也不是太難,一般婦女經過一段時間訓練都能掌握。馬克思在《資本論》裏曾經說過,當英國人未發明珍妮紡紗機時,德國有人發明了一種有兩個紗錠的紡車,但要找到能同時紡兩根紗的紡織工人,卻幾乎和找雙頭人一樣不易。而黃道婆發明的紡車卻是三錠的,並且一般人都能掌握。由此更可以看出黃道婆這一發明的意義。

“織”則指織布。黃道婆把江南先進的絲麻製作技術運用到棉織業中,並吸收了黎族同胞棉織技術的優點,總結出一套“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的工藝。利用這套工藝,黃道婆與家鄉婦女在她們織的被、裙、帶、手巾等產品上,織出了折枝、團風、棋局、圖案字等紋飾,這些紋飾,鮮豔如畫、風格生動,因而風行一時。她們所織的烏泥涇被,成為馳名全國的產品。黃道婆的努力,帶動了自己家鄉及其周圍地區棉紡織業的發展,使得後來的烏泥涇及其所在的鬆江一帶成為全國棉紡織業的中心,贏得了“鬆郡棉布,衣被天下”的聲譽。

黃道婆回到自己的故鄉後,沒過多少年就去世了。但就在這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她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依靠自己的勤奮,革新了傳統的棉紡織技術,使鬆江地區的棉紡織業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局麵,這實在是一個奇跡。

黃道婆對家鄉人民的貢獻是無私的。在古代中國,有一個陋習:人們一旦有了一技之長,往往要把其中的訣竅隱藏起來,密不示人。黃道婆沒有沾染上這一惡習。她以她博大的胸懷,把她所掌握的一切新技術,全部無償地奉獻給了家鄉的人民。

黃道婆剛去世不久,當地民眾就公推一趙姓鄉宦為首,為她建立了一所祠院,以表彰她的功績。這一祠院不久毀於戰火,於是,另一位張姓鄉宦又挺身而出,重新建造了祠院。

此外,在鬆江一帶,供奉黃道婆的祠院,還有好幾處,如現在上海市南區的先棉祠、豫園內的跋織亭等。可見當地人民對她的尊敬和懷念是如何深厚。

1957年4月,上海市為紀念這位古代技術革新家,為她重新修整了墓園,並在墓前樹起石碑,碑上記載了她的業績。黃道婆墓園的修複,為人們緬懷這位偉大的紡織技術革新家,提供了一個理想去處。

黃道婆是中國曆史上少見的女性發明家。她的事跡,將永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