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弗朗斯瓦·魁奈:法國重農學派的創始人(1 / 1)

弗朗斯瓦·魁奈(1694—1774年)是法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家的主要代表,重農學派的創始人。出身於地主家庭,早年在巴黎學醫,後成為名醫,曾寫過醫學和生理學論文。1749年出任國王路易十五的宮廷禦醫,1752年被封為貴族。約在1753年,魁奈將近60歲時開始研究經濟問題。由於當時政府推行犧牲農業發展工商業的政策,使法國農業衰敗、經濟停滯、財政陷於困境。致使經濟問題,特別是糧食和賦稅問題成為社會上普遍關心的問題。

魁奈的主要經濟學著作有:《租地農場主論》(1756)、《經濟表》(1758)、《農業經濟管理的一般原則》(1758)、《經濟表分析》(1766)等。

魁奈以“自然秩序”的思想研究經濟學,即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普遍存在著“自然秩序”,當人們認識了“自然秩序”並使製定的政策法令與其相符合時,經濟才能正常發展。相反,如違背“自然秩序”,經濟就會遇到破壞。政治經濟學的任務就是在於探尋經濟運動的“自然秩序”。“純產品”理論是魁奈理論體係中最為重要的理論。按照魁奈的解釋,“純產品”是指農業中生產出來的總產品扣除用來補償消耗掉的農具、種子等生產資料之後的剩餘產品。從價值的觀點看,“純產品”就是指農產品的價值減去為生產這些農產品所耗費的價值的餘額,實際上就是剩餘價值。他認為,財富不是貨幣,而是物質資料,即使用價值;財富的來源不在流通領域,而在物質資料的生產領域。他認為,在充分的自由競爭條件下,交換是按等價進行的,因此,流通領域不可能成為財富的源泉。隻有能夠使物質財富在數量上增加的部門才是生產部門,而這樣的部門隻能是農業部門。因為農業生產的結果,不僅會使生產中消耗掉的物質資料得到重新補償,而且會帶來一個增加額。由於他沒有提出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而隻是從使用價值來考察“純產品”,因此,不理解資本主義工業也生產“純產品”。但他完全從生產領域來研究“純產品”即剩餘價值的源泉問題,是他的科學功績。

魁奈以“純產品”理論為依據,對社會成員進行了階級劃分。把國民劃分為三個階級,即生產階級(即從事農業的階級),土地所有者階級,不生產階級(即從事工商業的階級)。生產階級是耕種土地,並為土地所有者提供每年的收入。土地所有者階級依靠收入,即“純產品”來生活。不生產階級,是由從事農業以外的其他工作和別種勞動的人組成,他們的支出,是從生產階級和從生產階級取得收入來源的土地所有者階級取得的。魁奈試圖從社會成員對“純產品”的關係的角度來對全體社會成員實行階級劃分是有積極意義的。

魁奈對“資本”概念也進行了探討。他認為,由於隻有農業才是真正的生產,農業才是“純產品”的惟一源泉,因而隻有投入在農業上的資本才是生產的資本,工商業資本不是生產的資本。魁奈把農業資本區分為“年預付”和“原預付”兩部分。“年預付”就是每年要預付出去的那部分資本,如種子、肥料和工資等。“原預付”就是幾年預付一次的那部分資本,如牲畜、農具、倉庫、房屋等。在再生產過程中,“年預付”全部進入生產費用之內。“原預付”隻部分進入生產費用之內,需要在若幹年之內,才能完全得到補償。魁奈對農業資本的這種分類,實際上就是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分類。他所說的“原預付”即相當於固定資本,“年預付”即相當於流動資本。

魁奈闡述的“純產品”、社會階級結構和資本的理論為他進一步分析社會資本的再生產準備了前提條件。他的這種分析,體現在他的著名的《經濟表》中。魁奈的《經濟表》有原表、略表。《經濟表》的原表發表於1758年,但由於圖解複雜,很難理解,所以流傳不廣。1760年魁奈為說明“原表”,寫了題為《經濟表分析》的論文,並把圖解加以簡化。經濟表所分析的,實際上是當時法國社會總產品的流通和再生產問題。把資本運動表現為再生產過程,為科學地分析社會資本再生產開辟了道路。但由於該表沒有正確的價值理論作基礎,片麵地把農業視為惟一的生產部門,沒有把工業品列入社會總產品中,也沒有把社會生產分為生產資料生產和消費資料生產兩大部門,因此,不可能在理論上最終解決社會資本再生產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