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耕耘,《範欽評傳》終於成稿。
1996年是天一閣建閣四百三十周年,我館舉辦一個“天一閣及中國藏書文化研討會”,有四十多位全國各地著名學者蒞會,提交的學術論文也有數十篇,後彙集成《天一閣論叢》一書,由寧波出版社出版。
會議籌備期間,本館要求有關專業人員盡可能都提交論文。我想明清以來研究天一閣藏書文化的人不少,而專門研究範欽的卻寥若晨星,甚至可以說基本上還是個空白,必須補上這一課,還是選擇研究範欽這個課題吧。於是我立即動手搜集素材,構思篇目,就在1996年那次研討會上,提交了論文《知人論世話範欽》,從此啟動了本書的撰寫進程。
寫《範欽評傳》確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至少對我來說),麵臨的最大困難是有關史料比較匱乏,不但在《明史》中找不到他的傳記,連附傳也沒有。其他如王鴻緒的《明史稿》(此稿大部分為萬斯同執筆,僅列傳部分就有205卷)、查繼佐《罪惟錄》、傅維鱗《明書》以及近人印鸞章修訂的《明鑒綱目》,等等,均缺少有關範欽的記載;隻有《明實錄·世宗卷》裏有一些零星的記述。
從目前的情況看,範欽史料的主要來源仍是依靠地方史誌的記錄。最早見於李鄴嗣(號杲堂,1622-1680)的《甬上耆舊詩·範欽傳》,茲後康熙《寧波府誌》(康熙十三年和二十二年兩次編纂,均為抄本)、雍正《寧波府誌》(知府曹秉仁領銜主修、鄞人萬經等編纂)、聞性道纂修康熙《鄞縣誌》、蔣學鏞編纂《鄞縣誌稿》以及鄞人董沛、徐時棟等編纂的光緒《鄞縣誌》等均收有此傳。但是內容陳陳相因,大同小異。其中最詳細莫過於由馮貞群先生補注光緒年間編纂的《鄞縣誌·範欽傳》。我們應該感謝馮先生——這位潛心於版本目錄和古籍校勘的藏書家(他的“伏跗室”藏書約十萬卷,最後均捐贈給了國家),他為《範欽傳》所作的補注要比原文多出好幾倍,而且材料選輯得體。經過他這番苦功,使範欽的形象逐步清晰起來。但《補注》中仍詳於版本、目錄、印章等方麵內容。
學術界對天一閣的評介論述著作為數不少,如黃宗羲、全祖望各自所撰的《天一閣藏書記》,繆荃孫《天一閣始末記》,黃家鼎《天一閣藏書顛末考》,陳登原《天一閣藏書考》,季《評<天一閣藏書考>》,趙萬裏《重整範氏天一閣藏書紀略》,以及近年來發表的如來新夏《再訪天一閣》、餘秋雨《風雨天一閣》,他們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較新的視角,用不同風格抒發各自的感受,寫下了可供後世傳誦的佳篇;駱兆平先生積多年心血寫成的《天一閣叢談》(以下簡稱《叢談》),更是了解和研究天一閣翔實可靠的資料總彙。人們一般都知道範欽是明代著名的藏書家,是天一閣藏書樓的締造者,而對範欽的為人,他的政治抱負、從政業績、抗倭功勞、詩文和書法藝術造詣,以及在出版事業上的貢獻(當時稱為“刻書”、“雕版”),往往被其藏書盛名所湮沒,不甚被關注。史籍記載對範欽亦似欠公允,不但《明史》無傳,連附傳也找不到。駱兆平先生在《叢談》中簡明扼要係統地介紹了範欽的生平及建樹,據他平時談及,他的考證和論述留有餘地,以鼓勵後人進一步開掘。另一方麵,對範欽功過評說,曆來頗有歧議,所以許多人都走了捷徑詳其藏書業績而回避了其他方麵的考證評論。
現在盛行網上查找資料,我試從google(搜索引擎)、sina(新浪搜索)、學術批評、國學和學術交流、中國學術城等網上去查找,能查到有關的資料,亦隻是非常一般性、常識性的東西,而且絕大多數局限於介紹藏書文化和天一閣古往今來沿革變遷的記述。所以我基本上是從自己讀到過的範司馬本人著作和同時代人著作入手,參以族譜以及天一閣舊藏的明代方誌和新增收的各地新編方誌(天一閣舊藏明代地方誌在國內外是首屈一指的,而新增收藏的各省、市、縣新編地方誌目前亦達2000餘種),再向本館內有關前輩們請教(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的天一閣情況及新發現的資料,包括天一閣散佚藏書的訪歸,閣中文物在“文革”時期的遭遇等情況,他們知之最詳),又與國內一些著名圖書館(古籍部)開展一些館間交流,每次能獲得一點零星的收獲,就感到非常欣慰了。
《範欽評傳》共分二十三章:第一、二章是寫他的青少年時代。範欽出身於一個寒儒之家,沒有門第光環和蔭襲,也沒有受業於什麼名師,隻有曾任縣學訓導、教諭的祖父、叔父在學業上給予過有限的幫助,因此,他青少年時期獲得的初步成就,主要是靠他本身超越常人的勤奮努力所獲取的。二十七歲青年中了進士,成了一個州的地方長官——知州,並且能關心民瘼、公正執法,初見政績。第三、四兩章記述範欽踏入仕途不久,血氣方剛,敢於碰硬,與貴戚豪貪郭勳展開鬥爭,幾乎使他冤沉詔獄;昭雪出獄後,在袁州知府任內,仍是銳氣未消,竟敢阻止權臣嚴世蕃強占公地的不法行為。第五至十一章,主要敘述範欽在十餘年的宦途中,足跡幾乎踏遍了大半個中國(當時除南北直隸外,全國省一級行政區僅十三個),而且任職之處,都是邊陲重鎮,海防要地,不少是漢族與少數民族共處之地,可見當時的朝廷是將範欽視為能員幹將來任用的。第十二章是花較多的筆墨來敘述的一篇,那時範欽奉命在中南和閩粵地區進行抗倭撫民,他是贛、閩、粵、湘艱苦卓絕抗倭鬥爭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指揮員。第十三章記述他功高遭忌,削職回裏的過程。從十四章開始,一直到第二十二章,記述範欽致仕後對自己生活的重新安排,繼續完成自己的畢生追求和愛好,建造天一閣藏書樓,並對藏書如何久聚不散問題作出縝密的、長遠的考慮;除此之外,他繼續關心抗倭大業,推薦和表彰地方上的循吏良將,關注家鄉的農田、水利以及教育事業,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繼續發揮他的作用。此外,又述及他在刻書(古代出版事業)、書法藝術等方麵的成就,評析他的處世和交友之道,使讀者能從各個不同角度去走近範欽,了解一個真實的範欽。最末一章是評析範欽在離開人世前所作的一篇僅六十二字的短文——《自讚》,看看範欽是怎樣對自己不平凡的一生進行自我總結和評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