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科學篇(4)(2 / 3)

1820年7月5日,法拉第果真直言不諱地向薩拉求愛了一法拉第終於做了愛神的俘虜。曆史證明,他做對了。婚後,薩拉成了法拉第的賢內助。她無微不至地照顧著丈夫的身體,完全消除了他的後顧之憂,讓池毫無牽掛地投身科學研究,並最終取得了成功。

他是第一真正了解細菌的人,這個留著山羊胡子的小個子男人在帶給人類健康的同時,自己卻付出了病痛的代價。

人類健康的功臣

——法國生物學家巴斯德

路易斯·巴斯德於1822年12月27日,生於法國多爾鎮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祖上世代都是農奴,他的父親原是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士兵,複員後在一家製革廠當製革匠。母親雖然也沒有受過教育,但她是一位勤勞而富於思想的女人。巴斯德的父母痛感自己小時候家境貧困、無力上學之苦,決心要讓兒子接受教育,培養他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他們節衣縮食甚至不惜舉債讓巴斯德上完小學後又支持他到巴黎上中學。

少年時代的巴斯德曾認為詞典中最重要的三個詞是“意誌”、“工作”和“成功”,並立誌要在這三塊基石上建立起成功的金字塔。他在給妹妹們的一封信中說,“立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為行動和工作總是緊隨著意誌的,而工作差不多總是由成功做伴的。這三者,工作、意誌和成功,使人們不虛度一生。”

1843年,巴斯德以第四名的優異成績考入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攻讀化學。在校期間,巴斯德雖曾半工半讀,每天兩小時外出任教,但他以少有的勤奮,出色地完成了各門學習課程。尤其是他的實驗能力出類拔萃。巴斯德讀了德拉福斯教授的結晶學著作後,對結晶學特別感興趣,決心在這門新興學科中作進一步研究。有關結晶學的實驗如提煉純磷,是一件既費力氣又花時間的麻煩事,許多同學都視若畏途。巴斯德卻很有耐心,他買了一堆骨頭,把它們燒成灰,再經過一係列繁雜的處理,終於得到60克純磷。這件事在同學中產生了很大反響,大家都十分欽佩巴斯德頑強的毅力。

1856年夏天,巴斯德在裏爾城大學任教。用甜菜糖製酒是當地重要的地方工業,但當時在製酒過程中卻經常發生一件怪事:本來香醇芬芳的酒突然都變成了一種帶酸牛奶味的東西,酒廠老板們因此蒙受了巨大損失。於是,他們請大名鼎鼎的化學家巴斯德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巴斯德明知這是一個難題,但他沒有推辭,立即開始了工作。他每天到一家工廠去調查研究,並在顯微鏡下一次又一次地仔細觀察發酵過程,對變酸和未變酸的酒反複進行比較,最後他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發酵的真正原因是一種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在起作用。不同種類的微生物所產生的酒質各不相同,酒變酸實際上是一種灰白色的杆狀微生物作祟的結果。巴斯德把這種微生物稱為乳酸杆菌。

問題的症結找到後,巴斯德進而研究起消滅使酒變質的乳酸杆菌的方法。通過許多次的試驗他發現,當把酒加溫到55℃時,可殺死酒中的乳酸杆菌而酒質不受影響,如果此時密封保存,則酒可在相當時期內不變質發酸。巴斯德的方法挽救了裏爾的釀酒業,以後這個方法被稱為“巴斯德消毒法”,廣泛應用於醫學、釀酒等食品工業中,直到現在還在使用。

1865年,巴斯德受農業部委托,動身去法國南部亞來斯蠶區,開始研究蠶病。盡管巴斯德對蠶病一竅不通,甚至從來還未看到過一條蠶,但巴斯德還是毅然挑起了這一重擔。他一方麵查閱大量資料,學習有關知識;一方麵詳細地進行實地考察和實驗室檢查。他用顯微鏡仔細地檢查了蠶的各個發育階段,再分別把一隻隻病蠶和健康蠶加水磨成糊汁,各吸上一滴放在玻璃片上,用顯微鏡觀察比較。在當時簡陋的顯微鏡下,在外行看來是一片混沌的顯微世界裏,有各種形狀的蠶組織細胞碎片,以及形形色色的微生物,使人如墜雲霧中,不僅茫然找不到頭緒,而且看久了兩眼酸痛難忍。可是巴斯德卻對這數不清的樣品認真細致地進行觀察、分析和比較,從1865年到1870年,通過五年的辛勤工作,終於找到了使蠶患病的細菌,證明疾病主要發生於蛹期,病蛹化成的蛾必然產生帶病的卵。要治蠶病,隻有一隻隻地觀察產卵後的雌蛾,把有病的雌蛾連同其卵一起燒掉,把健康的蛾卵保存下來留作蠶種,以切斷蠶病的傳染途徑。就這樣,巴斯德以他的檢種新法,成功地挽救了處於危機中的法國養蠶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