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還不能確切的知道這樣一個由無數個電子、光子元件集成在一起的機器到底能有什麼特別的作用,但是神秘島上的科學家們卻對它進行了一個接一個複雜而又變態的計算、處理實驗。
經過大量的實驗後科學家們發現,H係統在各種類型的數字計算尤其是邏輯運算上的運行速度比起“渾天儀”這種由上千台大型智能光子計算機構成的拓撲排序組的運算速度都要快上近50%。
50%!在計算學上屬於天與地的差距了。
前者隻有一個裝生日蛋糕的盒子那樣大小。
而後者卻占地整整7200平方米,比一個標準的足球賽場還要大上幾分。
兩台機器之間這種無關於量而已經是質上的差距讓神秘島上的科學家們瘋狂了起來,他們認為H係統的集成度再怎樣的誇張也無法達到這樣的效果,一定是采用了某種未知的算法或是在硬件構成上使用的新型的邏輯電路。
於是科學家們決定對H係統進行圖靈測試。
在人工智能中,圖靈測試是用來檢測一台計算機是否具有類似人類思維的方法,其是用阿蘭?圖靈的名字命名的。
圖靈是一位古代的英國數學家,在公元1940年到公元1950年間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並設計出最早版本的圖靈測試。根據圖靈測試,如果一台機器可以在特定的條件下模仿人類的反應,那麼就認為它有一定的智能。在圖靈測試中,一個人在一間房子裏,向另外一間房子裏的人或機器提問,但這個人不知道回答問題的是人還是機器,如果這個人根本無法判斷出是人還是計算機在回答問題,那麼就可以認識計算機通過了測試。
在圖靈測試中,需要三個實體的參與,兩個是人還有一個是電腦。每一個參與者都與另外兩者隔離開,其中有一個人作為提問者,另外一個人和那台電腦作為回應者。提問者以一種特定的方式根據某個具體內容向另外一個人和電腦不斷發問,然後根據他們的回答,在一段規定時間後判斷哪個是人哪個是電腦。這個實驗被作過很多次,如果提問者做出了半數或少於半數的正確判斷,那麼這台機器則被認為具有人工智能,因為提問者不能將它與人區分開。
在公元二十世紀末至公元二十一世紀初葉的一段時間裏,圖靈測試遭受到了批評,主要是因為為了讓計算機顯示出類似於人類的智力,所提出的問題必須限定在一定的範圍之內。例如,如果提問者提出的問題隻是局限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如數學理論,而且計算機隻需回答“是”或“否”的話,那麼計算機的得分可能會很高。但是,如果問題的範圍非常的廣,而且對話性很強的話,那麼計算機很難表現得像人類一樣。
而且,當涉及到情感或社會因素等“人味兒”比較重的問題時,這一點尤為突出。
當然,在新曆2007年,人工智能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相當先進的高度。對於像“渾天儀”這種超大型智能光腦組進行圖靈測試,一般的問題回答起來已是與人類無二的。
但是在回答由心理學家專門針對人性角度提出的一係列問題時,就會發現人工智能給出的答案還是過於理智,或者說是沒有靈氣,它們甚至在回答一些尖酸的提問時甚至連結巴都不會打上一個。
鑒於H係統有著如此強大的邏輯計算能力,其所有的人工智能想來也不會差;對這樣一台近乎完美的機器,此刻科學家們最想做的就是找出它的缺點來。
一組被精心挑選出來的心理學問題被作為圖靈測試的內容輸入進了H係統。這些問題相互之間都是有著聯係性的,相當多了關於理智與情感、道德與法律上的種種衝突所形成的陷阱擺在了這些問題裏麵,與邏輯是一點關係也沒有。
“渾天儀”也曾被做過這個測試,但是精於計算的機器在處理這些問題時注重得是種種的利益關係,那項抉擇或哪種方法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利益,那麼“渾天儀”就會做出怎樣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