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宗皇後韋氏,京兆萬年(今西安市)人,出身於關中的名門大戶。大約是在永隆元年,也就是公元680年她被選入宮中,成了太子李顯(時名李哲)的妃子。唐中宗李顯是武則天的第三個兒子,武則天做皇後時,先是廢除了非己所生的太子李忠,然後李顯的兩位哥哥李弘和李賢相繼立為太子又被廢黜後,李顯最終接任太子的寶位。
公元684年,太子李顯登基為中宗,韋氏也被封為皇後,實際上國家大權仍掌握在武則天手中。李顯為討皇後的歡心,剛繼位的他預備把韋後的娘家人都封官。嶽父韋玄貞升到了豫州刺史,但是韋後仍覺得不滿意。於是中宗又要將他提拔為侍中(宰相),甚至連其乳母的兒子也平地升至五品。
當時,中書令裴炎對這種“逾製”的行為堅決反對,力爭了數次,惹得中宗惱怒不已。中宗竟放出話來:“就算把天下讓給我的嶽父,我也甘心,何況一官位乎?”這話傳到了武則天的耳中,可不得了了,武則天心想你重用外戚,剛愎自用,無非是想鞏固自己的權力,將置我於何地?於是將中宗廢為廬陵王。
可憐的李顯剛登上皇位兩個月,就被放逐到房州(今湖北房縣)去了,正在做宰相夢的韋玄貞被流放欽州去了。在這次衝突中,韋氏雖沒有摻和多少,但是她的魅力已顯現無疑。堂堂的大國皇帝,為了她連皇帝位子也不要了!有人會想這個女人必定是如妲己那樣的妖豔女子,最擅長媚惑之功。其實不然,中宗如此寵愛這個女人,隻因與她有太多共同的語言!
原來,韋氏是李顯的第二任妻子,之前的趙氏因武則天不滿意,婚後不久就被休掉了。李顯本來就說不出什麼有用的話,隻能都悶在肚子裏爛掉。幾年後遇到韋氏,這個善解人意的女人給了他無限的安慰和鼓勵,幫他走出了低迷時期。所以,他非常珍惜與韋氏的感情,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韙來討韋氏的歡心!
公元684年4月,闖下“彌天大禍”的廬陵王李顯和妻子韋氏帶著年幼的兒女,在重兵的“護送”下前往流放地房州。李顯與韋氏在偏僻的房州住了一年,又按照武則天的旨意遷往均州(今湖北均縣西)。在均州過了不到兩年,又被勒令遷回房州。因為武則天信不過他們,生怕他們久居一地,會糾集自己的勢力與朝廷作對。
這樣折騰了幾年,等到他們的鬥誌和銳氣都逐漸磨滅了,武則天才放心讓他們回到房州。據史書記載,韋氏最小的女兒李裹兒(後來的安樂公主)就降生在去往房州的路途上。
公元690年,武則天正式改唐為周,自稱神聖皇帝,同時她也沒有對三兒子放鬆警惕。每當朝廷派使節來到房州,韋氏心裏都很不是滋味,她明白這是武則天在打探他們現在有什麼動靜。李顯深怕自己做錯事說錯話而遭到殺身之禍,在極度的恐慌中他幾次想撞牆自殺。韋氏,這個臨危不亂的女人,不但伶牙俐齒地與使節周旋,還多次支持和鼓勵丈夫。李顯在韋氏的寬慰下穩住了自己的內心,將韋氏看成救命稻草一般對她感激涕零。
這對患難夫妻情意日重,用《唐書·後妃傳》中的話,兩人“累年同艱危,情義甚篤”。中宗還對韋氏深情表白過:“假如有一天,你我夫妻重見天日,我一定讓你隨心所欲,決不加以阻攔!”誰也沒有料到,正是這句有意無意的話,日後給了韋氏無限的權力空間,使得她的欲望不斷膨脹,竟想自立為王!
不久,民間反對女皇帝的各路英豪紛紛揭竿而起,他們打著“匡複中宗”的口號。於是武則天再一次派了心腹——侄兒武三思來到了房州。武則天誅殺李姓皇室子孫的消息傳了過來,李顯寢食難安,現在突然來了這麼重要的人物,該不會又要拿自己開刀了吧?
韋氏倒顯得處亂不驚,她一邊安慰心神不寧的李顯,一邊私下找到了武三思。武三思之前也見過她,早就知道韋氏是個美人坯子,眸如秋水,含情脈脈。在民間生活了多年,韋氏又多了幾分成熟風韻。武三思心裏波瀾起伏,目光在她身上搖擺不定。
韋氏怎麼會看不出來呢?她眉目傳情,引誘著武三思接近她。武三思哪禁得起這樣的誘惑,一把將她攬入懷中。韋氏在他耳邊輕輕地說:“武郎幸勿負我!”武三思唯唯諾諾,指天為誓,說道:“必在天後麵前竭力保全!”
從這一點大略能看出韋氏的謀略和手段,武三思成為她的裙下之臣,不但滿足了她的願望——在武則天麵前極力誇讚他們是如何本分和忠貞,她還體會到了風流和放縱的快樂!她後來更是放肆荒誕,在宮中包養麵首,甚至與上官婉兒互換男寵,淫亂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