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秉鑒(1769—1843年),字成之,號平湖,別名敦元,祖籍福建。其先祖於康熙初年定居廣東,開始經商。到伍秉鑒的父親伍國瑩時,伍家開始參與對外貿易。1783年,伍國瑩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怡和行,並為自己起了一個商名叫“浩官”。該商名一直為其子孫所沿用,成為19世紀前期國際商界一個響亮的名字。
提起伍秉鑒,不得不提起廣州十三行。所謂的“十三行”,實際隻是一個統稱,並非是13家,多時可達幾十家,少時則隻有4家。由於當時清政府隻允許廣州一地與國外通商,因此這些商行便享有壟斷清朝海上對外貿易的特權,凡是外商購買茶葉、絲綢等國貨,或銷售洋貨進入內地,都必須經過這一特殊的組織,故“廣州十三行”逐漸成為與兩淮的鹽商、山西的晉商並立的行商集團。
在財富不斷積累的過程中,“廣州十三行”中也湧現出了一批豪商巨富,如潘振承、潘有度、盧文錦、伍秉鑒、葉上林等,以至於當時就流傳有“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的說法。在現在看來,這些行商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據清宮檔案記載,1754年,洋船到港27艘,稅銀僅52萬兩。1790年,洋船增至83艘,稅銀達到110萬兩。鴉片戰爭前,洋船每年到港多達200艘,稅銀也突破180萬兩,單單一個廣州十三行就向清朝政府繳納了全國40%的關稅。因此,當時的十三行也被世人稱作清政府財源滾滾的“天子南庫”。在以後的發展中,這些行商們更是因為辦事效率高、應變能力強和誠實守信而深受外商的歡迎。隨著財富的積累,廣州十三行中湧現出了一批以怡和行、同文行、廣利行、義成行為首的著名商行。
據曆史記載,當年瑞典的商船“哥德堡”號就與廣州十三行有著密切的商業來往。如今,在瑞典哥德堡圖書館仍保存著一張1742年1月17日“哥德堡”號第二次離開廣州時廣東海關發放的船牌。在這張船牌上,詳細地記載了“哥德堡”號離開廣州時的裝備情況,上麵記錄著:“番梢”即船員120人,劍刀30口,大炮30門,“鳥槍”30支,火藥10擔,彈子300顆。同時,在這張船牌上還寫明了“哥德堡”號應該繳納的一切稅款,並且注明這些稅款已經繳納完結,假如在離開廣州港後遇到風浪等特殊情況,漂流到其他省份,憑著這張牌照各“關津要隘汛防處所”也不得“重征稅餉,留難阻滯”,而且“其隨帶防船火炮器械”已經“按照舊例填注牌內”。據說,當時美國曆史上第一位留下八位數遺產的“千萬富翁”——約翰·雅各布·阿斯特,靠的就是與廣州十三行做生意發了大財。後來他在曼哈頓囤積地皮,成了美國首富。
1801年,32歲的伍秉鑒接手了怡和行的業務,伍家的事業也開始快速崛起,伍秉鑒成為了廣州行商的領頭人——總商。在經營方麵,伍秉鑒同歐美各國的重要客戶都建立了緊密的聯係,並依靠超前的經營理念在對外貿易中迅速崛起。伍秉鑒不但在國內擁有地產、房產、茶園、店鋪等,而且他還大膽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進行鐵路投資、證券交易,並涉足保險業務等領域,同時他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東印度公司有時資金周轉不靈,常向伍家借貸。正因為如此,伍秉鑒在當時西方商界享有極高的知名度,成了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