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清明上河圖》的遭遇(1 / 2)

一幅《清明上河圖》為後人展示了當時汴梁京都的繁榮和整個宋朝時期社會的繁榮景象。

驚人的傳世之作

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是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不朽之作。《清明上河圖》以其宏偉壯闊的畫麵,真實地描繪了北宋宣和年間,汴河及其兩岸的風貌。長卷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畫晨曦初露,郊外河邊道上一支負重驢隊,緩緩走來,行過在城道上。寂靜村頭,略呈寒意,房屋稀落,嫩柳初放,漸見抬轎、騎馬行列來到都城邊沿。第二部分描寫汴河之上交通穿梭往來的繁榮景象。當時汴河乃是全國交通樞紐,各地形形色色的船隻來往棲息於其上,而於汴河之中,有一巨大的拱橋連接著兩岸的陸上交通,其橋無墩無柱,以木質結構對跨兩岸;堅固優美,猶如彩虹飛渡,故稱“虹橋”。虹橋上下車過船經,是重要的交通要道。人們前呼後擁,熙熙攘攘,橋上車水馬龍,各種姿態神情被描繪得惟妙惟肖,精彩至極。這是一個緊張忙碌的畫麵,是畫卷的高潮部分。最後一部分是描繪市區街景的。進入城門,街道縱橫交錯,歌樓酒肆,茶坊店鋪,腳店門診,士、農、工、商、僧、道、醫、車、船工、婦孺,無所不至,各行各業,應有盡有。街上行人,稠密繁擁,摩肩接踵,來往不絕,一直延至“趙太丞家”,方才結束。全卷所繪人物五百多個,牲畜五十多隻,各種車船二十多艘,房屋眾多,結構嚴密,有條不紊。技法嫻熟,用筆細致,線條道勁,凝重老練,反映了高度精純的繪畫功力和出色的藝術成就。同時,因為圖中所繪為當時社會實景,為後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曆史資料。

宋徽宗成了第一個收藏者

《清明上河圖》問世以後,受到了曆代鑒賞家的珍視,成為宮廷皇室、達官貴人、收藏家甚至陰謀家追獵的對象,人們都為能得到其真品而感到榮耀。最早收藏這幅名畫的是北宋徽宗皇帝趙佶。趙佶對繪畫、書法都很有研究,也深知《清明上河圖》的藝術價值,因此,對《清明上河圖》格外珍愛,專門用他所特有的瘦金體為此畫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字,並蓋上了他的雙龍小印。

金人攻陷汴京之後,徽宗皇帝被金人擄往北國,此畫也就流落到民間,在許多人手中輾轉流傳。元朝建立之後,《清明上河圖》再次被收進皇宮,藏入皇家藏珍閣中,後被趙宗室後人,翰林院學士、著名書法家趙孟頰從藏珍閣中秘密抽出,潛送老家湖州,之後以假充真,用摹本替代藏於藏珍閣。二百多年後,《清明上河圖》真跡又從趙氏家族手中流落到蘇州。

嚴嵩曾收藏此畫

明朝嘉靖年間,宰相嚴嵩得知此圖收藏在員外郎王振齋手中,便派薊門總督王抒去找王振齋購買此畫。王振齋懼怕嚴嵩的權勢,又舍不得交出這幅畫,於是便找名家臨摹了一幅送給了嚴嵩。嚴嵩不知道這是一幅假畫,公開炫耀,被一位曾經裝裱過此畫的裝裱師看破。裝裱師遂告訴了嚴嵩。嚴嵩得知受騙,怒不可遏,隨即以“欺相”之罪抓捕了王振齋。王振齋受刑不住,招出真跡藏在他的舅舅陸治手中,嚴嵩又利用權勢,從陸治手裏獲得了真跡,可憐的王振齋最後還是死在獄中。嚴嵩以權勢掠取真跡的內幕王抒是最清楚的。嘉靖三十八年,王抒於雁門戰敗,嚴嵩乘機以“治軍失機”的罪名將他殺掉,達到了滅口的目的。為了一幅圖,兩人被殺,明末清初戲劇家李玉根據這一史實,編寫了《一捧雪》傳奇並被搬上了戲劇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