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大汗是怎樣煉成的(2)(1 / 3)

紮木合這邊的戰鬥力是實打實的十三隊三萬人;但鐵木真這一邊,第三到第十三翼的貴族能不能盡力都是一個問題,這些貴族在擁立他的時候,就說了自己是為了鞏固權力,享受戰利品才來歸順的,真打起仗來,不臨陣倒戈就不錯了,希望他們拚命作戰無異於白日做夢。

果然,戰爭開始以後,紮木合的軍隊在仇恨的驅使下,如猛獸般向著鐵木真撲過來,每個人都是全力以赴,毫不留情地衝擊、砍殺,喊殺聲震耳欲聾,在氣勢上完全占了上風。

反觀另一邊,除了鐵木真的精銳部隊還能勉強支撐,其他貴族部隊隻象征性地抵抗了一下就向後潰敗。有的人看見前麵人往後跑,也跟著跑,人擠人、人踩人,死於自己人踩踏的不在少數,而且一下將鐵木真的主力暴露在了敵人麵前。

看到這一情況,為了保存實力,鐵木真馬上組織部隊有序後撤,但還是有一些人落在了後麵,成了紮木合的俘虜。

這場仗以紮木合的勝利告終,但是因為沒有逮到鐵木真,他的怒氣還沒有完全發泄出來,於是,他的屠刀就對準了那些沒有還手之力的俘虜。

烹了七十鍋俘虜

紮木合驅趕著俘虜凱旋了。在蒙古草原群雄逐鹿的時代,對待俘虜的方式,事實上不會超過這幾種:

其一,將俘虜全數殺掉,屠城也可以算在其中。我們現在一提起蒙古、女真等騎馬民族,談到他們統一戰爭的時候,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殘忍、冷酷,比如明清之際有名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恐怖的記憶永遠刻在了中原人的記憶中。

其二,當作自己部落的奴隸。蒙古草原上的部落生產力水平比較低,死亡率高,人口數量增長極慢,因此殺掉俘虜其實是一件很奢侈的行為,不如當作奴隸,為自己的部落服務更有用處。

其三,釋放俘虜。這個選項在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之前很少有部落使用,草原上的部落都是實用主義者。我們在此做一個簡單的推理,有俘虜是因為有戰爭,有戰爭是因為有矛盾、仇恨、利益。那麼成為俘虜後,本身就不會被看作是人,而隻是戰利品,戰利品為什麼要還給敵人呢?那豈不是戰爭白打,親人白死了嗎?

當然了,除此之外,還有販賣、結盟等其他的可能性,究竟怎麼選擇都取決於首領的意願。

紮木合對待俘虜的方式則是在屠殺的基礎上,更為殘忍的虐殺。他回到營地,命人支起了七十多口大鍋,放上水燒開,然後他將所有的俘虜趕進了這些大鍋中,煮成了七十多鍋的人肉湯。

這並不是蒙古草原的發明,在中原的刑罰中也有一樣稱作“湯鑊之刑”,也就是俗稱的“烹人”,楚漢戰爭時期的辯士酈食其就被齊王田處以“湯鑊”。至於是不是從中原傳過去的就不清楚了。

如果我們試著還原這個場景,燒開的七十多口鍋就會讓人聯想到地獄中的“上刀山下油鍋”的酷刑,更別提俘虜們撕心裂肺的喊叫,用刑人冷峻的目光,這幾樣組合起來,恐怕沒有一個詞語可以來形容其慘狀了。

有的人可能要問了,紮木合和鐵木真不是義兄弟嗎?怎麼會有如此大的仇恨,要采用這麼殘忍的手段?我們無法了解紮木合的真實心境,但推測來看:一方麵,俘虜當中有一些人曾經是紮木合部落的人,背叛他跟隨了鐵木真,這次被俘,他的痛恨可想而知;另一方麵,紮木合本身的性格缺陷也要占很大一部分。

紮木合的性格缺陷主要體現在不能容人、多疑並且殘忍。正因為之前與鐵木真的關係好,知己知彼,破裂之後他才更加不想鐵木真強大起來。為了顯示自己對抗鐵木真的決心,就用上了“烹人”這個酷刑。

寬容就是資本

紮木合的性格缺陷正好襯托出了鐵木真的優勢。

戰敗之後,鐵木真在山穀中休整隊伍,清點了人數,並派出斥候去偵查山穀外的情況。得知紮木合已經退兵,安全起見,鐵木真又停留了幾日,確保沒有問題後,他才帶領著軍隊出了山穀,回到了桑沽兒河畔。

此時,紮木合虐殺俘虜的消息已經傳遍了草原。鐵木真聽聞之後,捶胸頓足,他對部民們說:“我對不起你們,辜負了你們的期望,死去的人是你們的親人,也是我的親人,沒想到我的子民會受到這麼殘忍的對待,這次的仇我一定會報的。”

鐵木真的一番自責之言,反而讓更多人更加堅定地支持他。而紮木合的殘忍行為,則為自己的衰落定下了基調。

十三翼之戰後,紮木合本想通過烹煮俘虜這樣的恐怖手段控製人心,但沒想到適得其反,人心更加離散。附庸的部落看到紮木合這樣的行為,不再相信他能夠帶領部落強大,甚至紮木合自己的劄隻剌惕部中,也有不少人看不慣他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