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鐵騎初養成
草原上的天氣難以預測,一日三變也有可能。草原上的勢力格局同樣風雲變幻、暗流湧動,悄無聲息地發生著改變。
在擊退紮木合聯軍之後,鐵木真統一草原的誌向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真真切切的可以摸得到的目標,處理仇敵塔塔兒部就是將誌向實現的第一步。
前麵講到,塔塔兒部已經經曆了兩次傷亡慘重的失敗。第一次是被金國丞相完顏襄與鐵木真、王汗組織的聯軍所痛擊;第二次是參加紮木合的聯軍,被鐵木真和王汗的聯軍擊潰。
這兩次戰役後,雖然塔塔兒部沒有滅絕,但元氣已經大傷,不能再給鐵木真製造麻煩。不過鐵木真可沒有忘記塔塔兒部,他決定把握住機會,一口氣將塔塔兒部消滅,永絕後患。
鐵木真做出這個決定除了複仇這一原因之外,也有著更宏觀的考慮,這就不得不分析一下此時的實力格局。原本實力最強的草原六部中,蒙古部的快速崛起打破了均勢,篾兒乞惕部和塔塔兒部已經衰落,處在克烈部南邊的汪古部沒有爭雄的意思,也就是說隻有克烈部、乃蠻部和蒙古部這三個部落有能力,也有這個誌向爭奪整個草原的霸權。乃蠻部在亦難赤必勒格汗死後,兩子相爭,部落分裂,內部紛爭不斷,沒有多餘的力量對外作戰。實際上隻剩下蒙古部和克烈部,雖然這兩個部落現在是結盟狀態,但在利益和權力的誘惑麵前,分手是遲早的事情。
鐵木真作為一個擁有卓越軍事頭腦的戰略家,已經意識到了最終的走向。塔塔兒部生活在蒙古部的東邊,如果鐵木真準備向西用兵,那麼必須要時刻注意身後塔塔兒部的動靜,否則很可能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這種芒刺在背的感覺是鐵木真難以忍受的。因此,為了掃清障礙,塔塔兒部就是必須要搬開的絆腳石。
鐵木真的軍隊兵強馬壯,士氣高漲。此時的他已經不需要借助王汗的力量,以他的實力就可以獨自消滅塔塔兒部。這一次作戰的性質也不同以往,之前的戰爭兩軍交戰,打不過可以跑,打贏了也不會緊追不舍,本質上是為了搶奪戰利品的運動戰、遭遇戰;而此次作戰的目標是將塔塔兒部消滅,搶奪戰利品不再是第一位,遭遇戰變成了殲滅戰,因此全軍必須要在統一的號令下行動。
改變以搶奪為主的作戰方式並不容易,讓整個軍隊放棄戰利品更是難上加難,鐵木真是如何將軍隊改造成了讓人聞風喪膽的蒙古鐵騎的呢?
有等差的軍紀
草原男兒成長在自由的環境中,從小就是以天為被以地為床,大多野性難馴,如果將他們放在中原王朝的軍隊中,嚴苛的軍法肯定會讓他們難以接受,僅憑不聽從命令這一條,就會被軍法處置。
在中國上千年的軍事史上,中原王朝對抗遊牧民族的入侵,總體上勝少負多,對騎兵的遏製也沒什麼辦法。這些不按常理出牌的“馬上民族”,總會有一些出人意料的舉動來打破戰場僵局。
鐵木真很清楚這個道理,發動這次戰爭的目的是徹底殲滅塔塔兒部,絕不能出現混亂的情況。因此,鐵木真在出征前,和部下“約法兩章”。
第一條,在戰場上不能去搶奪戰利品,全部注意力必須放在敵人身上,待戰爭結束後,統一分配戰利品。鐵木真擔憂的是,一旦戰士們去搶戰利品,就會耽誤戰機,給敵人足夠的時間逃跑,那以後還得發動兩次、三次以上的戰爭,耗時耗力。
第二條,不得違背統帥的命令,軍隊的進退要有度,要求士兵後撤的時候,不能私自前進破壞整體部署;要求再進攻的時候,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反攻,不能停在原地,或者一直後退。誰要是違反了號令,旁邊的人可以當場將他斬首。
不要小看這兩條看似簡單的紀律,對於習慣了散漫的蒙古將士們來說,這種程度的約束已經足夠提升整個部隊的戰鬥力。
一番整頓後,鐵木真的軍隊將士同心,所向披靡。與號令不一的塔塔兒部一經交戰,沒有幾個回合,便打得對方毫無招架之力。投降的人越來越多,連反擊都組織不起來了。
在軍紀的管束下,鐵木真的軍隊幾乎沒人去搶奪戰利品,乘勝追擊,將塔塔兒人逼入了絕境。退無可退之下,殘存的塔塔兒人紛紛棄甲投戈,放棄了抵抗以求活命。
這一戰之後,塔塔兒部算是徹底退出了曆史舞台,鐵木真掃除了後顧之憂。他原本應該很高興,但他高興不起來。一件事的發生讓他的心情大壞。原來在戰爭中,幾名貴族把鐵木真的紀律都甩到了腦後。他的堂叔阿勒壇、堂兄忽察兒,親叔答裏台,一看敵人丟下那麼多的財物,眼紅腦熱的就帶著自己的部隊大肆搶奪戰利品,連打仗的任務都不顧了。
鐵木真怒不可遏,他心想:“我戰前才宣布的紀律,你們公然違抗,把我放在什麼地方?你們這是在挑戰我的權威嗎?絕不能讓他們再這麼囂張下去,得敲打敲打他們。”
鐵木真一聲令下,大將哲別帶領著精銳箭筒士,前去將他們奪來的戰利品悉數收繳,重新分配給了其他的人。光這樣鐵木真還覺得不夠,又將這三人抓來,要斬首示眾。眾將趕忙求情,戰爭剛剛結束,不宜在這個時候懲罰大將,萬一動搖了軍心,就會讓塔塔兒部的俘虜有可乘之機了;再說了,他們三人在戰爭中還是起了很大作用的,立了功還要殺的話,會讓戰士們寒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