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紮菲最終能否化解危機、繼續領導國家,人們還將拭目以待。但回看其充滿傳奇色彩的幾十載春秋,卻多少讓人心生感慨。作為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卡紮菲的行動常常令人感到難以捉摸,甚至有些“古怪”。也許正因如此,40多年來他始終是媒體關注的焦點人物。
1942年,卡紮菲出生於蘇爾特沙漠的一個羊皮帳篷裏,目不識丁的父母都是貝都因牧民,這個民族有著反對異族入侵的傳統,這讓卡紮菲從小就決定做一個民族英雄和精神領袖。
卡紮菲毫無疑問是個天才。上中學的時候就是學生領袖,不僅能說會道善於奇思妙想,而且極有感召力,發誓要建立一個新社會。
他的幾個主要的追隨者後來都成了國家領導人。在軍校裏,已經開始組建自己未來的班底:小學同學負責在民間傳播革命思想,軍校同學負責效仿埃及的納賽爾,建立“自由軍官組織”,準備武力奪取政權。
1969年9月1日,一個27歲的通訊排排長率領12個軍校同學和手下的600多名士兵把國王趕跑了,“那一天,從頭到尾毫無章法,陰差陽錯”,到行動時才發現隻有1050發子彈可供使用,平均每名士兵1.5顆,就這樣,卡紮菲最終政變成功,開始領導這個沙漠國家。
第一節 沙漠出了個卡紮菲
在卡紮菲誕生時,其父年近六旬,老年得子,鍾愛有加,給他取了一個聖徒的名字:穆阿邁爾,希望他能有所作為。
1.幼時卡紮菲
卡紮菲全名叫穆阿邁爾·卡紮菲,1942年誕生在海濱城市蘇爾特以南30公裏沙漠中的一個羊皮帳篷裏。他的父母都是貧窮的貝都因牧民,屬於柏柏爾的一個叫卡紮法的小部落,這個小部落的名字在阿拉伯語中是很奇怪的,也是很難聽的:卡紮法的意思是咯血或嘔吐。這個部落是一個漂泊不定的小部落。
卡紮法部落的稱謂係由柏柏爾文字轉化而來,這有其曆史背景。柏柏爾人為利比亞土著民族。但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進入利比亞戰勝柏柏爾人後,帶來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後來,阿拉伯人與柏柏爾人逐漸相互同化、相互融合在一起。卡紮法的名稱就是阿拉伯文和柏柏爾文融合的產物,卡紮法部落中的部落民也是阿拉伯人與柏柏爾人混雜繁衍的產物。
據史料記載,征服利比亞的阿拉伯人多來自也門,他們中的一部分官兵在利比亞定居下來,其中有的人就輾轉到蘇爾特以南地區,逐漸形成卡紮法部落。卡紮菲在一次報告中也曾提到此事。他說:“假如利比亞一切水源枯竭,我將回到也門去。”卡紮法部落的人和利比亞學者,他們大多認為卡紮法部落的根在也門。
卡紮法部落像利比亞的大多數部落一樣,基本上都是阿拉伯貝都因人,部落人家散居在戈壁沙漠中。這裏的沙漠並不是好萊塢影片中滿是金色沙洲和流動沙丘的大沙漠,而是灰色的原野,有岩石也有灌木叢。夏天赤日如火,冬天受地中海風的影響,寒冷異常。大多數利比亞人都住在海岸邊的城鎮中,或者住在沙漠綠洲上。
卡紮菲的孩童時代就是在這一廣袤的戈壁沙漠和帳篷中度過的。這裏氣候惡劣,沒有現代人所認為理應具備的起碼生活條件:沒有自來水、排水管道和電。卡紮菲一家在很大程度上承繼著其祖先幾個世紀來的生活習慣。卡紮菲的父親以放牧駱駝和羊為生,生活非常簡樸,有人說卡紮菲是靠喝駱駝奶、吃阿拉伯大餅長大的。他從小就在父母身邊轉,並逐漸幫雙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卡紮菲的父親叫穆罕默德,其母叫阿依莎,兩人都是貧窮的貝都因人,也都是目不識丁的文盲。在掌握政權以後,卡紮菲與父母的關係仍很密切,但是由於奇妙的文化差異,卡紮菲多年來堅持讓他們繼續在帳篷裏生活。
卡紮菲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而且是惟一的男孩。盡管家中貧寒,但卡紮菲從小就受到家人的寵愛。卡紮菲有三個姐姐,其中一個姐姐死於癌症,另一個姐姐與當地人結婚,第三個姐姐嫁給了麥薩奧德·哈費茲,此人後來曾擔任過費讚省的總督。
部落生活顯得十分枯燥無味,根本談不上文化娛樂活動,但是,艱苦的自然環境培養了卡紮菲吃苦耐勞的品格。童年時代的卡紮菲最大的愛好就是聽大人講故事。卡紮菲的雙親和鄰居經常給卡紮菲及其小夥伴講各種各樣的故事,其中包括貝都因人的傳統,阿拉伯帝國的興起和發展,利比亞的曆史,外國對利比亞的入侵,阿拉伯和利比亞出現的英雄人物,部落中的軼事趣談,孩子們愛聽的神話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