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番外六 春天裏(1 / 3)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隻雞;二十八,把麵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寶寶和貝貝念叨著新學會的童謠,坐在熱乎乎的大炕上拿小剪子和紅紙剪小動物,腮幫子一鼓一鼓的,嘴裏頭含的是許晃做的花生糖和芝麻糖。今天是小年,老宅裏上上下下都在忙著備年貨,祭灶神,由於對大部分人來說這還是個新鮮事,所以整個場麵也顯得格外紅火熱鬧。

對城市人來說,過年已經是件無聊的事了。東拚西湊了一個年假的代價則是得先過一個地獄般的年尾加班,直著眼撕完日曆,然後過一個無所事事遊手好閑的年,已經過了拿壓歲錢的年紀,過年也不過是個長一點的假期罷了,吃吃喝喝放放鞭炮,唯一的樂趣就是吐槽春晚,剩下的要多無聊有多無聊。

城市生活的便利也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枯燥起來,用許晃的話來說,小時候過年是什麼?是跟著家人蒸饅頭剪窗花,廚房裏各種食物的香味混合在一起,忙得滿頭大汗卻依然能從蒸騰的熱氣中看到對方的笑臉。勞累過後再享用自己的勞動成果,那是一種無法形容的滿足感。而現在呢,市場裏應有盡有,饅頭有的賣,窗花有的買,幾塊錢的事,方便快捷,可你是不會從那裏麵得到一點成就感的。所以人們抱怨年味淡了,沒了,那是因為他們已經忘記了什麼叫身體力行,也沒有機會去身體力行。

“阿爹,你看我剪了個狐狸,像不像!”

“還有我剪的是小汪!”

倆孩子舉著紅紅的剪紙跑到許晃麵前邀功請賞,許小爹一人摸了一下頭,誇了兩句,把灶台上新煮好的米糊遞過去,“去貼吧,別再偷吃了啊,這是漿糊!”

“嘿嘿嘿~”原來他剛剛煮了一碗米糊預備貼東西,沒想到倆寶貝兒嘴饞成這樣,你一勺我一勺全吃肚裏去了,被許晃發現還找借口說是他煮得太香了,弄得他又是氣又是笑,隻得重新煮了一碗。

“公子,您要的三牲和金紙都買來了,另外這是柳桃兒送來的糖瓜。”狐狸將手裏的東西擺到桌上,又從懷裏掏出一個小紙包遞過來。

許晃忙接過來,打開一看,裏麵是擺放得整整齊齊的數個乳白的糖瓜。“太好了,我還不太會做這個,幸好有她給咱們分了一點,你去裝一盒我做的芝麻糖和花生糖送過去。”

“好。”

這時候寶寶和貝貝都盯著他手裏的糖瓜圍了上來,咬著手指問:“阿爹這是什麼呀?我也要吃~”

許晃笑著拿出碟子來擺上,“乖,這是要祭灶王爺的,祭完給你們吃。”

說完,他將小碟子恭恭敬敬擺在臨時搭好的小祭台上,前麵依次擺上雞、豬、魚三牲,清茶、水果、金紙,此外還有清水、料豆、秣草,據說這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旁邊葛萌萌舉著個dv前前後後的圍著他轉,搞得許晃都不太好意思了,“咱不拍了成麼?”

那姑娘一本正經的說道:“不光要拍,之後還要剪輯放到網上,這是咱們中華民族的民俗,讓那些年輕人也都學學,不能忘了老祖宗。”

許晃失笑:“人家可能還覺得這是封建迷信呢。”

“什麼叫封建迷信?得了病不看醫生不吃藥,找巫師來跳大神那叫封建迷信。祭神是中國人向上天表達敬意的一種方式,表明我們與大自然存在著天然的聯係,順應天意順應自然,這才是我們中國人亙古不變的生存之道,中華文明得以生生不息,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咱們道家老祖宗的真理。”

“得得,您這一番論文都做出來了,我就是圖個熱鬧,可沒想得那麼深刻。”

葛萌萌一本正經的將dv放在三腳架上,“沒關係,升華主題什麼的我來做,你管祭神就是了。按規矩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我就先閃人了,祭完了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