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十四章(1 / 1)

一、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征

“浙江農村青少年大眾文化接觸及影響實證研究”課題組於2005年就“你的偶像是誰、你為什麼喜歡他(她)、你換過偶像嗎、換過幾個偶像、大約幾個月換一個偶像”等問題對近5000名中學生進行了偶像崇拜的情況調查。

(一)大眾傳媒對中學生的偶像崇拜影響巨大,媒介人物是中學生偶像的首選

如果將明星、超女、傑出人物、政治人物、傳媒及IT業人員、虛構人物歸類為媒介人物,而將父母、自己、親屬、老師、同學歸類為現實人物,數據顯示,選擇媒介人物作為自己偶像的中學生占了92.58%,而將現實人物選為偶像的中學生隻有6.87%。除影視明星外,2005年紅極一時的“超女”在中學生偶像中排名第二,充分說明了大眾傳媒的“造星”能力。

(二)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

從性別比較來看,男生在明星崇拜、政治人物崇拜、自我崇拜上比例較女生要高,而女生在超女崇拜、傑出人物崇拜、父母崇拜、親屬崇拜上比例較男生要高。特別是崇拜超女的女生比例達到了9.99%,而在這一項上的男生比例隻有1.52%。基於2005年湖南衛視“超女”冠軍李宇春和亞軍周筆暢均以中性形象出現,女生對她們的崇拜出於模仿還是出於對父權製話語下的女性形象的抵製尚有待深入研究。另外,男生崇拜政治人物和自我比例較高,女生崇拜父母、親屬比例較高,是否說明青少年男性比較崇尚權力,而青少年女性比較注重現實中的人際關係,也有待深入研究。

(三)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存在一定的城鄉差別

從城鎮與農村的比較來看,崇拜政治人物、父母、自我、虛構人物方麵城鎮中學生比例要高於農村中學生,而在明星、親屬、老師和同學的崇拜上農村中學生比例要高於城鎮中學生。自我崇拜比例高說明相對來說城鎮中學生比農村中學生更為自信。由於政治人物信息的傳播源多為大眾傳媒的時事新聞類節目,由此可能顯示城鎮中學生對國際新聞和國內新聞的接觸量和接觸率要稍高於農村中學生。

(四)從中學生崇拜的具體對象看,男性偶像占了壓倒性多數

從中學生崇拜的具體對象的排名看,男性偶像占了壓倒性多數,甚至排名第6和第8的周筆暢和李宇春都是以中性化形象出現,表明大眾傳媒傳遞給青少年並為他們所接受的是“男性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這一方麵說明現實社會中男性不僅有著物質的強勢,而且是青少年精神世界裏的強者,另一方麵說明大眾傳播的偶像塑造在客觀上不利於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另外,在排名前20的偶像中,歌星占了絕對主導地位,說明流行音樂製造業在製造青少年偶像方麵“貢獻”最大。

(五)中學生的偶像崇拜體現出對泛中華文化的認同

從排名前20位偶像的國籍或地區來看,除姚明、周筆暢、李宇春和劉亦菲四人來自中國大陸,麥克格雷迪是美國NBA明星外,其餘均來自台灣、香港、東南亞等華語區。這一方麵說明“文化認同”是文化全球化和媒介全球化的重要製約因素,這種文化認同包括了語言、生活方式、習俗、地理環境、文化曆史背景等等。另一方麵說明了文化全球化必須要與本土化結合,即“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NBA通過引入姚明實現了NBA在中國的本土化,才導致了麥克格雷迪出現在中國中學生的偶像榜上。

(六)狂熱偶像崇拜現象不容忽視,女性更容易對異性崇拜對象產生浪漫式依戀

在該研究深度訪談的103名對象中,有9人是狂熱的偶像崇拜者。其中一位是貝克漢姆的狂熱崇拜者,收集大量的海報貼在她的房間,準時收看貝克漢姆所在曼聯隊的比賽,後來發展到在媒介上看到貝克漢姆的緋聞就氣憤,喜歡他的兒子卻討厭他的妻子,希望與其近距離接觸。還有一名是韓國影星李俊基的崇拜者,為了今後有機會和偶像見麵,決定大學報考新聞專業,以後從事娛記職業,甚至一年前就開始學習韓語,並節衣縮食攢錢打算三年之內去韓國看一次李俊基。這9名狂熱崇拜者均為女性,並且迷戀的偶像均為異性。美國學者AdamsPriceGreene(1990)曾把對偶像的依戀分成兩種,即浪漫式依戀(romanticattachment)和認同式依戀(indemnificatoryattachment),前者是希望成為偶像的戀人,後者是希望成為偶像那樣的人,此次調查發現女性更容易對異性崇拜對象產生浪漫式依戀。